从粗放走向集约:共享经济正加速转型
本报记者 郭锦辉
共享经济是我国经济创新发展中的活跃领域。新冠肺炎疫情对共享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共享经济未来会有哪些发展趋势?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于凤霞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剖析了我国共享经济的转型发展和未来态势。
增速放缓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如何?
于凤霞:2019年是我国共享经济深度调整的一年。受到国际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种因素影响,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增速显著放缓,直接融资规模也大幅下降。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3月4日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2019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32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直接融资额约714亿元,比上年下降52.1%。从发展速度来看,共享住宿、知识技能、共享医疗三个领域增长最快,分别较上年增长36.4%、30.2%和22.7%。
加速向集约模式转型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看待处于调整期的共享经济?
于凤霞:从整体上看,我国共享经济发展正从追求规模和速度的粗放模式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率的集约模式加速转型。
共享经济各领域创新持续活跃。聚合模式、B2C模式、“共享+”模式等新运营模式成为新亮点。平台企业不断推进自身业务与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开展信贷、保险、担保等服务。智能化技术应用进程持续加速,用以布局未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安全与合规建设。共享经济平台的经营行为和理念更加理性,从规模扩张转向营运和盈利能力提升,通过减少补贴、拓展收入来源、提升经营效率等途径,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共享经济标准化建设正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共享经济规范发展的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
疫情的“冲击”和“刺激”
中国经济时报:新冠肺炎疫情对共享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共享经济发展还面临哪些难题?
于凤霞:疫情对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产生了巨大影响。短期来看,疫情对共享经济不同领域既有“冲击”也有“刺激”。受冲击最大的是共享住宿、交通出行、家政服务等线上线下融合程度高且必须通过线下活动完成整个交易闭环的领域,平台企业的订单量和营业收入大幅减少;共享医疗、教育、外卖餐饮等领域,得益于消费活动向线上的迁移,平台用户数量和交易量猛增共享经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出现了与大势逆行的小高峰。长期来看,共享经济发展“危”中藏“机”:抗疫期间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深化,人们的在线消费习惯得到进一步培养,作为共享制造重要基础的产业互联网发展面临新契机,“抗疫与发展并重”的客观需要倒逼新业态领域制度创新加速。
当前,突发疫情所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缓解平台企业空前的经营压力,无疑是当前最为迫切,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在监管方面,地方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平台企业疲于应付,大大增加企业运营合规成本;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既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影响治理效能,也给平台带来较大负担。在《电子商务法》的落地实施方面,需要加快出台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并做好与其他相关规章制度的衔接。在社保方面共享经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与平台灵活就业相适应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力度和范围均严重不足。此外,许多可共享的资源存在着开放意愿和力度不足的情况,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危”中藏“机”
中国经济时报:未来我国共享经济发展预计会呈现哪些趋势?
于凤霞:2020年共享经济增速将因疫情影响而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预计在8%-10%之间;2021年和2022年增速将有较大回升,预计未来三年间年均复合增速将保持在10%-15%的区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行业洗牌和格局调整的步伐也将加速。降本增效和开源节流将成为2020年平台企业经营策略的首要选择;能否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价值将成为企业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共享经济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重点领域的发展潜力将加速释放,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将更趋成熟,平台企业上市步伐有望加速。
举报/反馈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