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只剩“共享”外壳
今天,一则顺丰将于24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新闻,吸引了众多看客的眼球。与中通赴美IPO不同的是,顺丰采取了圆通、韵达等对手同样的方式——借壳上市。
说到借壳,倒是让我联想起了另外一个热门词汇——共享经济。
随着网约车的兴起,“共享经济”一词越来越流行,不少互联网企业也开始用这个词来包装自己。当下火爆的共享单车,便是典型的例子。
当摩拜单车、OFO走入大众视野的时候,就被赋予了“共享单车”的称号,这也成为企业对外宣传的统一口径。
冠以“共享经济”的名头,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在短时间内提升,这对品牌形象的提升也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何谓共享经济?比较专业的解释是,人们公平享有,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其本质是互助、互利。这种经济行为的实现,往往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或平台。
在滴滴打车、UBER刚刚兴起的时候,出租车司机、私家车主、乘客以此作为平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在那个时候,网约车的确是共享经济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用活了闲置的社会资源,同时给予各方更多方便。
然而,随着滴滴的不断壮大,快滴、UBER相继出局,网约车平台也基本上是一家独大。渐渐地,滴滴的出租车公司属性越来越明显,车主也要向滴滴缴纳租子,而且比例越来越高。
不过,滴滴总归还是保留了共享经济的点滴。顺风车,让闲置的座位得以合理使用共享经济流行,车主与乘客双方都得到了实惠。尤其是跨城顺风车,给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了方便。
摩拜单车、OFO从成立起就是出租车公司,只是说出租的客体是单车,而非小轿车。以共享经济的标准来衡量共享经济流行,应该是使用者将自己的单车贡献出来,通过平台进行资源共享。然而,摩拜单车、OFO从一开始,就提供了所有车辆,并且安安稳稳地收起了租子。
在互联网公司标榜“共享经济”楷模的时候,却不断将共享经济的内在挖空,玩起了概念,只留着壳子在风中飘荡。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