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共享经济下,人与团队关系被重构
生活中,我们总会讲到代际冲突,如80后、85后、90后等。新一代的产生,对管理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挑战。如今,招聘新团队成员的时候,很多团队都发现过去的激励理论对新团队成员无效。这是因为人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回归本源去看问题,最终,我们会发现是因为社会需求层次的变化,社会需求基准的不断抬高,驱动了人与团队关系的重构。
在研究、思考社会整体需求变化问题的时候,可以给出三个基本假设: ①社会整体需求层次应该呈金字塔模式分布,多数需求应该是底层的,向上会越来越少;②社会需求的基准会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不断抬高,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往上走;③社会需求基准决定了主流团队形态,很多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脱离了最基本的需求,但是社会整体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层面。
为了便于理解,完全可以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图倒过来看:当生理需求成为社会需求基准的时候,肯定是最大的需求,然后才能向自我实现逐 渐递减。一旦社会基准需求到达情感与归属、需要和尊重之间,就意味着多数人已经脱离了基本的生存需求。
哪个群体的基准需求处于该点位附近呢?就是90后,尤其是城市家庭的90后。因此,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当这部分人进人职场,需求层次的基准已经提高,不会再去追求简单的生存。因为对他们来说,生存 已经不再是个问题。生存不是第一压力, 他们的压力来自哪里?他人的尊重,甚至自我实现,直指最高需求。
所以,从人的角度来看,随着需求层次的不断抬高,社会需求会促使人的各方面发生变化,使人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必须被重构。
它的具体体现为:
1.互联网的立体化连接
互联网的特点就是一切皆可连接。过去,团队只能实现串联,信息的沟通只能是垂直的。有了互联网的立体化连接后,信息纵横交错,串联并联交织,形成了网状结构。很多企业称自己的团队为网状团队,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打通了团队的连接。
2.团队因需求而聚集连接
围绕客户需求,围绕团队成员需求,围绕人的需求共享经济下的设计院,实现资源的聚集,实现彼此的有效连接。团队是怎么形成的?过去是按照目标、功能、结构来形成;现在的团队,包括项目制团队,则是基于网络、特定的需求、产生价值的节点的联动来形成团队,创造价值。
未来的团队将围绕客户价值,内部按价值驱动,而不是权力驱动共享经济下的设计院,形成各种“变形金刚”,能够快速实现团队的合作、项目制的合作,这是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只有互联网才能因价值而聚集团队,而不是因指挥命令而聚集团队。
3.距离缩短,沟通无障碍
有了互联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限缩短,沟通无障碍,信息对称,使团队平台化+微化成为可能。如海尔内部有无数个微化的自主经营体。
4.网状结构打破垂直威权
在互联网时代,基于对人的全新假定,团队方式可以超越权力机制。 谷歌、Facebook、 苹果为何特别推崇中国的禅文化?因为中国的禅文化最符合未来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思维。
禅文化强调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工匠精神,强调生态、自然的和谐。网络经济、共享经济条件下,假设人是善的,要通过愿景驱动,超越团队边界,形成共生共融的理论系统,实际上就是禅文化理论。
5.泛契约化、半契约化、合伙化
滴滴打车的司机以自己的车加盟到滴滴平台,企业和司机之间,团队 跟个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社会化泛契约关系!互联网共享经济时代,企业资源社会化,社会资源团队化,团队的边界得到扩展。客户成了参与者,被整合到团队平台,形成了共生共融的生态系统,改变了传统团队环境互动机制。团队必须要参与生态与环境的互动,才能产生持续的生命力。
举报/反馈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