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下线,戳破了的7万亿共享经济:血色滴滴
共享经济快到头了?至少在这酷热的8月,滴滴狠狠地踩了一脚刹车。
近日,滴滴宣布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并且两高管被免职。原因是共享经济时代下滴滴现状,在短短几个月内连续发生命案,让整个社会都不寒而栗。以至于以前部分说出租车也出命案的声音都少了很多。
再加上全国一片喊打,滴滴乃至共享经济都到头了吗?
有关温州顺风车事件的责任方这里就无须赘述了。重点是,还要不要共享经济?事实上,共享经济中的共享服务最为典型的就是网约车。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滴滴等利用智能手机呼叫一些空闲出租车的服务开始出现。随后,普通驾驶员们半兴趣半认真地接送乘客、拼车服务开始了。另外,随着支付宝及微信等结算方式的普及,小额结算和个人间支付成为可能。
最为重要的是,高额补贴迅速点燃了国人参与到这场烧了几百亿的网约车大战中。最终,滴滴成为了这场金钱游戏的获胜方。滴滴的企业估值也达到惊人的560亿美元。
好处是,确实解决了市民打车难,也相对刺激并提升了出租车行业的服务态度。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共享单车。比如北京虽然有十几条地铁线路,但站与站之间相距2公里左右,很多时候目的地处在两站之间。因为存在这种“最后一公里”问题,直到几年前市民还一直选择私家车出行,导致交通大拥堵。可以随骑随停的共享单车成为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共享单车和网约车的出现也点燃了共享时代的到来。从共享雨伞的实体到虚拟社交,一段时间搞得一切都可以共享。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达到约5.35万亿元,比2016年增加4成。2018年,共享经济有望达到7万亿元规模。目前仍有很多观点认为,中国的共享经济今后将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率。
公允地说,从上述两个点上看,共享经济确实有其闪光的一面。但由此带来的种种新问题,也让人头疼不已。
以随骑随停的共享单车为例,从2017年8月开始频繁出现押金无法退还的状况。此外,自行车的过度投放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各大城市纷纷开始禁止新投放共享单车。另一方面,中国在网约车领域还批准了不可思议的企业收购案,在市场垄断的状态下车费暴涨等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尤其是,共享单车巨头摩拜单车在今年4月被网络外卖和餐厅搜索企业美团收购,背景就是资金周转的严峻性。很多观点认为,以“ofo”品牌拓展服务的北京拜克洛克科技的经营情况也很严峻。
显而易见,共享经济到了一个关键的路口,向左还是向右,取决社会对共享经济理解和监督。
最核心内容还是盈利问题。目前,从事共享经济的很多行业和企业离不开母公司或平台提供的巨额补贴。从行业早期拓展市场的角度来看,大量对消费者和从业者的补贴能够迅速打开市场,但这种“烧钱”模式如何转化为实质利润则是共享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实际上,国内一些共享专车平台在减少补贴之后,已经出现客源流失现象。如何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来解决盈利问题,是当前共享企业的心病。
另一个不能绕开的问题是数据垄断。当然,这是点恰恰是吸引接盘侠的关键点所在。在共享经济运营中,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更高质量的用户体验,并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用户数量和交易次数的增加又会作为副产品来不断完善企业的大数据系统,两者相互促进。这种模式如无外界的管控和介入,最终会形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发展形成行业垄断。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高度警惕,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
监管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从与传统经济相处来看,由于共享经济出现较晚又发展迅速,很多监管措施仍不到位。这也产生了大量漏洞,导致部分共享经济从业者逃避了传统商业的税收、社保等义务和责任,形成了不公平竞争,对传统经济从业者的利益造成冲击。共享专车出现后,全球多个国家和城市爆发出租车抵制专车的事件即非孤例,乃至乘客的生命安全问题,反映出一种行业的普遍现象。
围绕这三点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之后共享经济时代下滴滴现状,不难发现,共享经济在国内目前还属于野蛮生长状态——相关部门的监管没有到位,适应新的共享经济发展的管理条例和激励条例都未曾出现。再加上盈利模式尚未找到,共享经济的创业者们想的都是互联网乃至商业界的一个简单粗暴的道理——用钱砸出行业老大,成为垄断者。
也就是说,不妥善解决这三个问题,共享经济就是伪共享,“你的也是我的”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