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莞融合 | 共享共荣 逐梦湾区 共创美好人生新天地
早上6时多,莞216路公交车停靠在虎门镇龙眼路口,站点等候的上班族一拥而上。他们将乘坐公交到深圳的碧头地铁站,再转地铁11号线分流到沿线的写字楼。
跨市线路莞216路从虎门高铁站发车,开往深圳的碧头地铁站北。每天,车辆在虎门高铁站、龙眼路口、霄边市场停的时间最长,这里的乘客最多,都是到深圳上班、在东莞居住的“双城一族”。
莞深融合,“引爆”未来。根据最新发布的东莞“十四五”规划,东莞将在南部各镇的临深交界地区谋划建设一批高品质、低成本、优环境的产城融合新社区,推进与深圳公共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全面对接,促进生活同城化。依托产业优势、区位优势,推动民生服务共建共享,东莞积极对接深圳的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东莞南部9镇日益成为莞深人才共创美好人生的新天地。
产业带来人才
“双城”生活 追梦圆梦
“叮铃铃……”清晨5时40分,东莞塘厦居民浦仕刚的闹钟准时响起。简单洗漱过后,他需要赶在6时之前出门,沿着G94莞深高速自驾前往深圳上班,以避开早高峰的交通拥堵。
和浦仕刚一样需要迎着晨曦奔波在路上的,还有居住在深圳罗湖的刘铸增。6时出门,幸运的话,他可以在7时前到达东莞黄江工作,“再晚出门的话恐怕通勤时间就要增加半小时”。
来往于两城之间,交通工具是很大的问题。凤岗居民曹女士为了方便上下班,加入了不少微信群,过起了“拼车”生活,“公交会在500人的大群‘搭对巴士’里看线路,还加入了2个拼车群,一个200人、一个300人。”
相较于深圳高昂的租金、人力、生活等方面的成本,很多中小型企业更愿意将长远的发展目光投向制造业土壤更肥沃、贸易基础更扎实的东莞。随之带来的,是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与东莞本地产业携手前进。
松山湖畔深圳美容院共享店,广东优普莱金刚石技术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里,一台台等离子体设备静静运作,透过玻璃可以看到红色底片上,整齐排列着一颗颗指甲盖大小的“小方块”深圳美容院共享店,那就是正在生长的金刚石。
“松山湖临近深圳,地理位置优越。社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周边高校人才充足,发展空间更大。我记得那天3时多从深圳赶过来,看了一圈,6时就敲定了。”优普莱总经理全峰回忆说,2018年,他在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副主任孙守芳的引荐下,决定将公司搬迁至松山湖创新创业社区。2019年,他将全套人马和设备都转移过来,公司核心研发人员基本都来自中科大。
坚持自主研发,突破“卡脖子”技术。经过多年的苦练内功,2021年,优普莱迎来大发展,不仅获得3000万融资,还将进军高端工业应用领域。
产业的融合,使深圳、东莞两座城市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越来越多人过上了“双城生活”。
早晨6时出门、晚上10时回家,自从上个月把公司从深圳迁到灵狮小镇后,东莞市乐思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铸增便开始早出晚归,自驾来往于莞深之间。
“自己辛苦一点还好,但是小孩为了上学,需要很早起床,很心疼。”东莞市世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世文在2018年把公司从深圳迁到东莞。最初他将孩子留在深圳上小学,每天要5时多从东莞出发赶去学校。一咬牙,他决定在东莞买房落户,也把孩子转学到东莞就读。
安居才能乐业
公共服务 衔接提速
“交通、医疗、学校,这是最迫切的三个问题,能解决就好了!”6月17日下午,塘厦镇卓越蔚蓝山小区的业主罗先生在群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两地奔波的工作、生活,尽管交通日益便捷,“双城”生活的他们还是感受到了“无形的围墙”。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董勇居住的小区里,九成以上都是深圳人。为此,他特意在小区里召开了征求意见会,了解大家对医疗的需求。
“从人口结构来看,在塘厦居住的深圳人白天都在深圳上班,只有晚上或周末回来,小区里多数都是‘留守’的父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专家团队进行了分析,这类人群的医疗需求分为择期病、慢性病、急性病,其中,只有急性病会选择到本地的医院、部分慢性病在社区,其余的还是首选深圳。
按照每50万人建设一个胸痛中心的标准,临深片区150万人口无异于“裸露的羊群”,遇到心血管等紧急情况时,只能到其他片区就诊。
作为东莞五家区域中心之一,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在实行校地共建后,很快请来了专家,搭建起心血管中心,启用了3.0核磁共振、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建成了介入手术室。6月16日当天,医院进行了DSA手术8台。“以前这些手术都需要送到市区的大医院。这中间浪费的时间,足可威胁到生命。”
让人才流动起来,让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在莞深两地安居乐业。除了医疗,更让家长们担忧的还有学位紧缺问题。最近,为了工作刚把户口从深圳迁至东莞虎门的黄女士犯了愁,儿子9月就要上初中了,“不想让孩子去太远的民办学校上学,但是家门口的初中没有学位了。”
教育资源要扩容,也要提质。今年以来,长安、塘厦均发出了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学位预警的通告。虽然这些镇街正通过学校改建、扩建等方式增加公办中小学学位供给,但短期内,仍难以满足全部户籍生的公办学位需求。
提升医疗技术、提升教育水平,人才是最大的瓶颈。为此,近几年,深圳、东莞的教育管理部门纷纷主动出击前往各师范类院校招聘教师,争取更优质的师资力量。而在校地共建后,广东医科大学派出博士、教授在医院长期开设专科门诊,为医院提供了高素质医疗人才。
对于企业家来说,为了让已经在深圳安家的资深员工愿意留在东莞,他们希望两地在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等方面打破这堵“围墙”。
“制造业要高质量,大、中、小型企业都需要良好的生存土壤。”何世文表示,“沃土”一方面指的是企业的办公室、厂房的租金、水电费等日常支出不能太贵,另一方面指的是企业需要用生活配套等各种措施留住人才。
“一个工厂,如果连普工都招不到,那它的发展绝对是很被动的。”何世文说,东莞想要留住人才,需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良好的环境,“毕竟要先解决温饱问题,才能考虑后续的发展。”
服务全面对接
释放红利 用心留才
从“硬件互通”到“软件兼容”,东莞多措并举,推动公共服务的全面对接。
2020年底,“共谋政务服务合作、助力莞深协同发展”莞深政务服务深化合作启动仪式在东莞松山湖举行,莞深政务服务深化合作的首个试点——松山湖“莞深通办试点单位”揭牌。
3月25日,在东莞塘厦镇政务服务中心和深圳龙华区行政服务大厅,“跨城通办”服务正式上线。只要登录广东政务服务网,两地群众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全流程在网上办理145项“跨城通办”政务服务事项。
通过快速推动与企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实现跨省政务服务“一网办”“一机办”“一窗办”,两市企业和群众办事便捷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
医疗服务更加便利。在国家和省尚未出台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方案情况下,东莞市医保局积极主动与深圳医保部门对接,率先探索实施深圳参保人在莞门诊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和技术方案。
试点自今年2月开通以来,仅1个月的时间,深圳参保人在东莞试点医院“点对点”联网结算累计超2007人次,结算费用达42.24万元。
3月23日上午,华为公司代表将锦旗送到东莞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岚手中。如今,近4万名深圳参保、东莞工作的华为员工都可以享受到在莞门诊就医直接结算的服务,解决了后顾之忧。
博士、博士后、硕导、博导、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4月26日,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博士、教授门诊启动,来自广东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核心博士、教授团队20余人入驻,为东莞及周边地区市民提供高水平的医疗健康服务。
教育全面扩容提质。在6月10日的临深片区调研座谈会上,各镇主官都抛出了留人留心的“绣球”:清溪镇力争3—5年公办学位达2万个、民办学位达3万个;凤岗镇总投资约14亿元实施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长安镇构建“1+5+4+1”教育格局,至2025年,力争完成学校建设项目13个,新增公办学位约2万个;虎门镇推动13所公办中小学改扩建;大岭山镇今年预计可新增小学学位810个、学前教育学位540个;塘厦镇第二实验小学、初级中学扩建项目、4个变电站等工程已顺利动工,今年还将推动塘厦第二初级中学、人才公园、敬老院、新社卫大楼等一批民生工程动工建设。
在东莞的“十四五”规划中,则明确提出,南部各镇的临深交界地区谋划建设一批高品质、低成本、优环境的产城融合新社区,推进与深圳公共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全面对接,促进生活同城化。
越来越多利好政策的出台,点燃了莞深两地青年的创业热情,越来越便利的就业、生活条件,也将让越来越多的居民过上惬意的“同城生活”。
■专家声音
中山大学教授林江:
善用两地资源优势加快“人融”
莞深公共服务边界逐渐模糊化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东莞将加快推动南部各镇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接和融入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实际上,莞深多年来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人文服务等方面都有逐步融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认为,莞深在“人融”方面,近年来已经有了不俗的进展。
例如,目前有不少深圳人在东莞置业、居住,也享受东莞相关镇街、特别是临深九镇所提供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在东莞工作的部分人也会选择到深圳就医,其子女也在深圳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林江认为,这些都是莞深“人融”的典型案例。
“而且,东莞的临深九镇中有不少已经在城市建设、交通基建等方面与深圳融为一体。例如凤岗镇的雁田村与深圳的龙华镇,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在林江看来,两地居民日常交往的密切程度,也反映了深莞已经初步达到城市融合发展的目标。
另外,公共服务的范围和边界“模糊化”则是“人融”成果的另一体现。“融合早期,东莞的公共服务、政务服务的影响力外溢到了深圳的相关镇街。”林江说,“而随着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集聚的科技、金融、创新等资源的辐射面越来越广,东莞临深九镇接受来自深圳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的辐射和外溢效应也越来越显著。”
打破藩篱关键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即便两市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人融”基础,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交通不畅、教育配套不足、社保不通用等关系到群众日常生活的问题。对此,林江认为打通政策藩篱的关键是要莞深两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目前两地交通基础设施的连接能力越来越强,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把莞深两地的‘人融’程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林江预测,未来深圳人在东莞居住、享受东莞的公共服务、每天通过轨道交通往返莞深两地上班将成为新常态。
此外,由于深圳是经济特区,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科技、人才、创新、财政、金融等领域的资源要优于东莞。林江建议东莞要善用这些资源,从而提升东莞的城市核心竞争力。例如,东莞的临深九镇可以考虑购买深圳的包括医疗、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通过试点的办法,成熟一项、推出一项,最终实现莞深两地的真正“人融”目标。
产城融合新社区面临挑战
东莞的“十四五”规划中还提出,要在南部各镇的临深交界地区谋划建设一批高品质、低成本、优环境的产城融合新社区,推进与深圳公共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全面对接。
林江表示,东莞是先进制造业中心、深圳是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既离不开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也离不开东莞的制造业能力。因此,以产业作为纽带、以城市作为载体,谋划建设一批产城融合新社区,并以此作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想法很好是一回事,如何落实又是另一回事。”林江认为,“产城融合新社区”是一个前瞻性的想法,但同时也需要解决由于莞深两地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产城融合新社区之中,例如基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由哪一个城市来提供?两个城市的财政供给是否存在着边界?如果深圳与东莞两地在财政供给上形成默契,那就需要在税收分成、预算支出等领域形成共识。若成功,这将为粤港澳大湾区财政税收资源的一体化运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另一方面,产城融合新社区如果是政府主导下形成,那就需要深圳和东莞的镇街政府进行协商,就新社区的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引导市场和城镇居民尽快形成新社区;但是,从经验出发,镇街政府的影响力和规划能力是有限的,如何既能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能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将是未来要面对的挑战。
“产城融合说易行难。什么样的产业适合什么样的城市或者城镇,是产业选择城镇还是城镇选择产业,产城融合的方式有哪些、是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人’的因素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是未来新社区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回答的问题。”林江说。
■链接
东莞市“十四五”规划摘要
推动莞深民生服务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创业、政务服务等政策衔接,缩小政策梯度差距,实现高端人才要素有序流动。
深入推进莞深一体化发展,创新区域紧密合作新模式,在南部各镇的临深交界地区谋划建设一批高品质、低成本、优环境的产城融合新社区,推进与深圳公共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全面对接,促进生活同城化,成为莞深青年向往、追梦圆梦的创新创业高地,打造引领莞深“深度融合、一体联动”发展的“引爆点”。
南部各镇(园区)主动融入深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强路网、城市服务对接融合,打造莞深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
记者 欧雅琴 于羽佳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