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需要一座食物森林
提起西雅图,当地人引以为傲的,不是因为她是星巴克发源地、或是浪漫电影「西雅夜未眠」或是观光客朝圣的太空针塔(Space Needle);而是这个城市拥有全世界第一座公共「食物森林」必肯食物森林(Beacon Food Forest)。
这占地七公顷的绿地,没有边界、没有围墙共享经济 园丁,所有树上的果子、地上的蔬果菇蜜和香草,都属于到访的人,任意摘取,欢迎共享;唯一的规则是:别摘光,为别人留一些。
创办人格兰与农园。
「食物不该被金钱控制!」创办人之一格兰说,食物森林的精神就是「共享」,与现下流行的「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形式,例如Uber、airbnb,最大的不同就是,食物森林的「共享」,完全不用金钱,众人各献己力、共享收成。
什么是食物森林?
在都市中打造的生态空间,种出乔木的果树,灌木的野莓类,地上的香草、蔬菜,这些层次模仿自然生态共享经济 园丁,随时四季更迭长出不同的食物来喂养城市的居民。受惠的不只是参与种植的志工、任何访客,更是城市需要食物的弱势者,以及城市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居民开心了,都市绿化了,房价高了,市长也博得人心。换句话说:「Everybody wins.」
食物森林的组成。
食物森林的好处?
这是一项多功能的计画,解决都市中空地绿化/市民休闲/在地生产(减少碳足迹)/提供食物/改变城市的微生态。西雅图食物森林的口号是:「Grow Food,Grow People. 」栽种食物,也让人成长。
例子:西雅图让彷徨青少年跟着社区里的木工达人、景观设计师,以回收的水泥砖块建造菜园的分隔围篱;在成就感之外,青年以习得的本事找到工作以及热情所在。
人种、阶级、技能、食物、生态都要多元
让孩子接近土地,认识食物,是当务之急。
自然森林里什么都有。在城市中的食物森林也该反映城市的多样性。
人种多元:在西雅图必肯食物森林里,所有解说看板都用上五种语言:英文、中文、西班牙文、索马利亚文,以及越南文。「我儿子上的小学里,学生说的语言就有五十种!」格兰说。依照学校的人口调查,选出上述五种人数最多的语言作为代表。
阶级多元:一千多名志工中,从游民到科技新富,都有。在自然中,他们的身分平等,都是农夫、园丁及食用者。
技能多元:食物森林需要各种技能的贡献,园丁、树艺师、厨师、养蜂者、木工、泥水匠,或是帮大家照顾小孩的保母。
食物多元:没有森林是只长一种植物的,所以食物森林也依照市民的需求、生物的互补性,种出高矮不同、不同季节可收成的食物,还种蜜源植物以招蜂引蝶。最多的是各种莓果,蓝莓、覆盆子、黑醋栗,你说的出来的,中文叫不出来的都有。因为社区居民太爱吃浆果了。
食物森林创办人贾姬葛玫。
「西雅图当地特有的小蜜蜂比欧洲品种的蜜蜂有效率多了!」食物森林创办人贾姬葛玫说,连市政府都这为这项「找回蜜蜂」奇迹非常了不起,近日决定要成为「城市行销」的卖点:「西雅图是蜜蜂城市!」这个招牌立马就会挂上食物公园。
当台湾遇上西雅图
「食物不该被金钱控制!」听来非常乌托邦,却是西雅图食物森林的哲学。当这套「共同栽种、共享收成」的理念来到台湾,走过台中、新竹、新北市,数场讲座,台湾民众的共同疑问是:「收成不是该归种的人吗?」「食物都免费,那社区里的有机商店、蔬果店不就没生意?」「种在都市里,汽车废气污染不会有毒吗?」
美国西雅图食物森林创办人参观新北市府八楼庭园种植的丝瓜。
台湾大部分的市民农园都是抽签决定哪幸运者可以在都市种菜、享受有机收成;「不公平」、「图利少数人」的批评随之而起。
来自西雅图经验是:
共享或私有:先让大家认同都市农耕的理念;再一步一步来。「共享」是对私有制的冲击,居民必须有共识。
生意或生机:尽量在森林里种植的物种是「连锁超市里不卖的蔬果」,保留更多食品业者不青睐、不会大量采购的品种,保留了当地社区生物多样性。在必肯食物森林之外两条街就有蔬果店,他们非常支持食物森林,帮忙张贴文宣。
学生制作生菜沙拉。
有机或有毒:贾姬葛玫的建议是:与大学合作,监测产生的蔬果,就能确保安全。在种植之前,土壤的重金属监测也是必要的。数次研究的结果:食物森林南边的大片工业区及附近的高速公路车流并未让都市种出「毒菜」、「毒果」。此外,有些蕈类是很厉害的自然分解者,能去除土壤中的毒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