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享经济中培育共享精神
忽如一夜春风来。最近,不少城市的大街小巷出现很多鲜艳亮丽的共享单车,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小白”、“小黄”、“小绿”。随后,一些城市又悄然出现了共享汽车,用户只要在平台登记并交纳押金,就可以随取随用,随借随还,享受到有车一族的便捷。
正当人们慨叹共享经济发展的迅猛时,媒体又曝光了共享单车运行中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如拆掉轱辘、脚蹬,私自加锁,甚至在共享单车上贴假的二维码,以骗取钱财,这又引发人们担心,在公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背景下,共享经济模式会不会水土不服?共享单车与共享汽车,如何才能行稳致远?
应该说,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都完全符合绿色出行的方向,对于节能减排以及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具有积极意义。这种共享经济模式让我们看到创新思维对社会管理的意义。长期以来,一说发展公共交通,往往想到投资建设公交、地铁,一说减少拥堵,就想到拓宽道路,或交通限行,但从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的实践可以看到,公共交通还有很多潜力可挖,小汽车看似是拥堵的制造者,但通过一定的规则设计,也可以成为缓解拥堵的贡献者。
更重要的是,通过共享经济的发展,能够培育共享精神,这是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跃升,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不过,共享精神需要共享经济的支撑。共享精神如果脱离了共享经济,就成为无本之木。
培育共享精神,先要保证共享经济模式可持续,对共享出行来说,就是解决好成本问题。相关报道介绍,共享汽车既方便又廉价,出行的费用比出租车还便宜。但问题在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既方便又便宜,那么,买单的是谁?我们知道,这类互联网企业在初期都要烧钱,如滴滴打车给司机和乘客补贴,共享单车要先投放一批自行车,但共享汽车运行起来,烧钱的层次不是一个级别,每辆汽车成本以数万元计,而且要能达到让用户就近取车、就近还车,还需要铺一张很大的服务网络,成本可观。成本这么高,企业如何盈利?如果企业长期不能盈利,这种共享出行模式又如何可持续发展?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共享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呵护。破解共享经济的成本问题,需要政府支持。应该说,共享出行模式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同时还具有公益属性。不论共享汽车还是共享单车,都为缓解城市拥堵做出了贡献,是在为政府分忧,理应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支持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少设障碍,像此前媒体报道的共享单车被城管贴条清理这种尴尬的情况,今后在共享汽车发展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妥善解决。二是多加帮扶,如可采用补贴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共享汽车经营企业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点。
共享精神需要公民素质的提升。对于共享单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应辩证看待。公德意识欠缺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更不是由共享单车带来的。从历史的大视角看,改革开放前,大锅饭体制下,就常出现公家的东西特别容易坏、自己的东西保护得很好的现象。共享单车使用中的问题,反映了人们在经济上认同了共享共享经济精神,但是在文明素质上还没习惯共享,缺乏给他人提供便利的自觉。因此,与其悲观地将其看作“国民素质的照妖镜”,不如说,这是一种新经济模式出现后带来的暂时不适应。以往大街上众多无人看管的自行车也未见普遍性破坏,之所以共享单车出现后问题较为集中,就因为一些人对这种分享经济模式不太适应,把共享车当成了无主车,激发了心中的小恶念。
长期以来,财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一般不分离,要么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用,比如私家车,要么是大家的东西大家用,比如各种公共设施。然而共享单车所有权归公司所有,而使用者却能在一定时间内对其进行支配,并且没有外在监督。这就如同,很多人并没有贪念,但如果你非要在他脚下丢下一沓儿钱来试验其诚信度,可能就会出现预料之外的结果。
化解这一问题,就是要让公众尽快适应共享经济,培育共享精神。一是要把道理讲透,让大家明白,破坏共享共享经济精神,就是侵害自己利益,共享车辆的损坏会计入企业成本,最终不得不提高使用费用,提高每个人的出行成本。二是建立制约机制,对于使用者的破坏,要发挥好押金的作用,在交车时增加一定验证手段,确保车辆完好无损,停放到位;对于非使用者也就是“路人”的破坏,要加大惩处力度。
总之,共享精神与公民道德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共享精神需要公民从习惯他律转变为主动自律,这需要道德层次的提升。同时,共享具有互利的特征,相对于“毫不利己”的道德高标准,显得更易让普通人接受,以互利为起点,逐步习惯主动利他,也会促进公民道德水平提升。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