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之共享雨伞创业融资项目的剖析
每日一篇创业项目分享,从运作到项目简单分析, 共同学习,提高商业触觉,就在京呗互联。
废话不多说,今天我们分享的是来自广州某团队的项目“XX共享雨伞”,也算是赶上共享经济的大潮了。
以下为项目介绍:
来自于上海的连续创业者沈先生,在经历了从小印象中上海的漫长雨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朋友便利店提供的免费雨伞租借服务,从聊天中得知租借服务其实基本上是无效的,于是多方咨询,在考察了诸多银行酒店方面后得出结论:大部分商家都提供的有该人性化服务,但是基本上无商家愿意提供额外人力成本来维护,且上架雨伞数量少,利用率低,一旦碰上雨天,反而还不够用,最重要的是大部分顾客都不能保证归还的准确性,导致服务方及被服务方的体验反而都差。
基于物联网的概念,沈先生组建团队研发了自己的“XX伞”项目,该项目体现产品为综合设备:终端设备,可容纳55把雨伞,同时实现200~300把雨伞的借还,伞的押金为20元一人,用户免费使用15天后,每天收费0.5元。
用户使用微信扫码终端设备,支付押金根据提示在端口取伞,每个微信帐号用户可借一把伞,归还时可在公众号的共享地图中查询附近的归还终端设备,同时可在公众号随时申请退还押金。
根据目前项目运行两个月的数据:该项目投入六台终端,已服务一万多用户,平均归还时间为5天,每把伞月均使用8次,现在损耗率约为千分之一。
未来,该项目预计提升押金至30元,每天使用费2元,对芝麻分大于600的用户免押金租借,7天内归还(对于逾期用户直接扣除押金);项目负责人表示,现在项目以押金及租借费为收益,未来将与商家达成合作通过广告费等,目前项目还处于摸索期,处于推广获客阶段。
该项目最近在朋友圈也是刷新了一波,大部分人都是热潮冷讽,作为营销人,我们从运营角度来看这个事业或者生意,是否成立。
鉴于篇幅,我们从两个部分,六个内容来讲解:
第一部分(否能做),三个内容(产品市场;未来空间;对标竞品;)
①产品市场(产品特性用途)
雨伞的用途无非是避雨,国内南方雨季较长,特别梅雨季,下雨较多,北方相对较少,通常雨天前大部分本地人都会备有雨具,相对使用实际使用雨具避雨的人:非本地商务,短期旅游,忘记带伞群体(暴雨天,肯定不会有人用伞出门)。基于以上产品特性,似乎用户不多,我们可以发散下思维,扩大用户场景:除了短暂的雨季,漫长的夏季特别是南方及西北,较长的日晒时长,似乎也是一个应用场景,在此场景基础上,伞的特性用途是防晒。基于以上整体联想,表面看上去用户规模可以做到一个长使用时间和一个相对较大群体的覆盖。
②未来空间(属性成长及延伸空间)
既然锁定了用途及规模,我们来分下未来的想象空间有多大:从产品属性上说,防晒群体应该比防雨群体大,防雨是刚需,但是场景群体少;防晒是非刚需,但是场景群体多;非刚需的场景要抓用户量,关键点在于触动用户,如果抓住消费升级的观点,从属性上来说应该能打动大部分群体,起码从租借上来说能做到简装出门的好处。拓展下想象力,如果炎炎夏日,商业街,旅游景区,交通闹市区,都能用上五颜六色缤纷多彩的遮阳伞,会带来多大的商业影响力?用户真拓展开的话,通过硬件与用户产生关系,汇集到自家APP上,能否通过更多个性服务打通交互频率,比如:卖个性遮阳伞,雨伞,或者其它关联性较大但不突兀的产品,即使退而求其次,有足够的汇集流量,能否通过人性的劣来激发一些商业延伸,比如:设置积分赌一元购换取更多充值资金沉淀?网游?手游?再或者户外刚性:归还场景的商场导购,或者饮料厂商的联合推广合作,餐饮商家的导流等。。。
如果从这些角度来看,以硬件换用户流量,做出海口战略似乎也是个划算生意,主要还是性价比及流量的特性如何顺势转变成合乎民意的商业价值。(与手机低价硬件导流汇集流量到软件商店,一个另类的入水口与出海口的流量分发概念有些相似,差异在于,雨伞这种流量质量不好控制)
③对标竞品(看同类或者同原理项目)
目前市面上国内外尚未听说哪一个做此类项目出名或者较为成功的案例,无实际案例参照物;我们从原理上看,汇集,分发,做此类的有共享单车,充电宝,但是两者都是近两年才崛起,并未能快速展现后期战略,但是从用户群体来看,起码都能实现前期圈用户群体的目标。从这一点上来看,如果抓用户数量抓的有效率,控制好成本投入比,实际上是可行的。
从以上三点来分析,判断能否做的出发点来看,基于现在互联网流量稀缺成本高昂,且各类巨头把控环节流量,分食中间利润,如果能争取圈到流量,不论是从广告还是从导流,只要己方保留利润空间低于目前市场商家与平台的格局,并且成本又能控制的比大型平台低,局面不扩散太大的话,灵活巧妙插针,应该还有生存空间,起码在账面上,大型平台不一定能扛得住四分五裂的蚕食,烧过一轮钱的大平台,已经缺乏再度烧钱的动力及资本。结论是:可做。
第二部分(值不值得做),三个内容(粗略收支比;阶段目标;效率产出比)
①粗略收支比(常规打法与互联网+思维)
只考虑生意角度的话,制造成本应该非常低,即使考虑到个性化定制或者互动类活动(原创设计,营销活动等)应该也是处于可控成本,从用户数量的押金,到个性产品的销售再或者赌用户的惰性押金罚款,再次考虑到雨伞的无技术含量的低成本制造,从常规上来说,一把伞一次押金,是可靠的生意,风险在于损坏率,是不可控的,基于大部分成年人的理性特点,伞有设备保护,且放置在商业室内场所,损坏率应该是预期可控的,当然这是乐观的评估,不能低估二三线城市国人的劣根性。
从互利网打法的角度,羊毛出在猪身上,能做文章的无非是,商家合作的品牌广告,流量汇集平台内部二次变现,再次分发。这里边涉及到执行环节的人力成本,如果单纯做一个广告平台还好说,做流量分发,关乎场景交互,很难评估人力成本。。
这里边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环节:如果做各类自媒体能汇集到巨大流量,比如咪蒙600万粉丝,交互感情相对较好,但是变现只能是广告,实际产品未必转换率高到大部分用户群体买单,共享伞能做到600万用户的话,单单从押金上应该不赔本,但是用户的品质,如果做到真正的流量分发,达到很高的商业转化率,这个还需要仔细核算校园共享雨伞创业计划书,很难一时半会做评判。
②阶段目标(跑市场的周期评估与资金量)
我们很乐观的评估,作为第一家拿下融资的这个项目,团队给力,执行力强,强势推广,产品个性加营销都做的好,群众口碑基础牢,市场一家独大,一年基本完成一线城市的跑马圈地(基本上优质用户已经圈的差不多了),如果有竞争对手,两家瓜分,再对垒,血拼到二三线竞争,周期拉长一到两倍,如何评估基于竞争战斗姿态下资金准备量,目前还不敢确定,可以肯定的是,资金量应该能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不会如同单车类巨额资金,除非资本一股脑扎堆,强势推大规模,但是要预期的是,市场未来的期盼也是有限的,是否划算,能否IPO或者流量规模是否优质或者足够大,从生意角度,可以,从事业角度,未必适应大规模群战。
③效率产出比(达到目标的执行效率及进度周期)
其实这是关乎于竞争,竞争状态下,大家都不好过,在一个相对较瘦,不是足够优质的流量场景内打群战不是好主意,团队给力,执行力强,效率产出比肯定高,一旦打起仗,可能会拖垮,效率产出比越高,后期接盘风险越大,如果做整合,中期就做整合,甚至前期就布局清场第二名以下的玩家入场,实际上第一根第二都是自己的,这样可以确保未来收益。
站在投资角度上,这样是最为经济划算;实际上,分析到这里已经是一个经济账了。
项目分析视角各不同,取决于每个人的经历与经验总结校园共享雨伞创业计划书,关于共享伞项目,我们就分析到这里,剩下就交给诸位自己分析评判啦~我们做抛砖引玉的剖析,不在乎成败,最重要的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学到并提升自己才是核心。
诸位,您说呢,对不?
每天一篇项目分享,文章同期发布公众号,搜狐,百度,头条,网易,UC,一点,凤凰等多家自媒体,严禁抄袭,所有平台名称都是京呗互联,欢迎勾搭~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