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真的“凉凉”了吗?
“共享经济”被称为点对点经济(Peer to peer economy),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共享资源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可以满足客户的临时需求的一种商业模式。
“弱化所有权,释放使用权”共享经济真的吗,共享经济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社会资源分配结构,使得每一份资源在既定的框架中,得到价值最大化。
在潮起潮落的商业进程中,人们貌似只看到了企业兴衰和资本逐利,却忘忽了共享经济带来的本质改变与时代意义。
从崛起到麻木,从低谷到重生,每一次跃进都是历史的转折,也是历史必然的走向。
崛起:共享经济迎来春风
从全球角度出发共享经济真的吗,共享经济这个概念和形式最早在美国产生,这种模式当时被称之为“分享经济”。
消费者利用线上、线下的社区、沙龙、培训等工具进行“连接”,实现合作或互利消费的一种经济模式,“轻资产,重运营”式商业模式迅速燃起一团火焰。
2005—2013年,共享经济爆发,以滚轮效益席卷全球,无数创业者涌入新兴赛道,渴求在未形成头部企业之前占领高地,至此,“共享经济”成为商业圈明星词汇。
2005年,全球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Zopa在英国伦敦创立;
2006年,美國Lendingclub成立,被认为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借贷公司之一;
2008年,共享酒店平台Airbnb成立,成为美国共享经济第二大企业;
2009年,以“共享出行”为口号的Uber成立,覆盖70多个国家的400余座城市,净收入超过100亿美元;
2010年,WeWork联合办公空间创立于纽约,覆盖全球77座城市,拥有26万+会员。
共享经济迎来行业集体式爆发,各个领域仿佛看到了资源共享所带来的庞大经济效益,以场景为依托的资源聚合衍生出更多标准化模式,共享出行,共享经济,共享二手商品,共享租房等促使商业化道路清晰明了。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开放性政策进一步释放了创造力,共享生态圈从本土化逐步拓展至全球。
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带来的人口流量红利,促使边际成本迅速降低;另一方面,投资机构看到了共享经济带来的规模效应,纷纷加入赛道,资金加持促使共享生态圈半径辐射更广泛。
麻木:疯狂的资本游戏
共享经济恍如海外的蝴蝶效应,将风潮煽到了太平洋彼岸的中国,伴随着共享经济规模的壮大以及其模式的可复制性,大批的中国企业开始涌入共享经济热潮,中国迎来了自己的共享经济元年。
也在这时,诞生了诸多互联网巨头公司,从衣食住行多元化场景作为切入点,借鉴国外企业模式以及融合本土化特色,迅速衍生出符合本土化的共享经济。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到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
2016年1月,Uber中国完成B轮融资,获得太平洋保险、中信证券、民生银行等20亿美元融资;
2016年3月,神州专车完成30亿元C轮融资;
2016年4月,滴滴出行获得中国人寿、阿里资本、软银中国等机构融资45亿美元;
一时间,共享汽车满足了人们短途出行需求,在共享汽车发展的同时,共享单车也迎来了资本盛宴。
2016年2月,ofo完成1500万A轮融资,2017年1月融资1.3亿美元,4月融资4.5亿美元,7月融资7亿美元;
而成立于2016年的摩拜单车,2017年1月4日融资2亿美元,1月23日融资1.5亿美元,6月,融资6亿美元,自此,开启共享时代的“直通车”。
据相关研究机构统计,ofo与摩拜两家公司估值一年内翻了10倍以上,成为三十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2017年全年,共享单车企业融资总额高达258亿元。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市场,有竞争的地方就有厮杀。
资本层层堆砌将共享经济推至神坛,共享充电宝、共享马扎、共享雨伞、共享健身房、共享汽车等等也在这个时候发展到行业顶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市场让人彻底失去理性。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