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高质量发展“高”在哪儿?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解析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三年之间,“高质量发展”的定语,从“我国经济”变成了“我国”。
细微的表述变化背后共享经济发展的照片,是怎样深远的考量?
3月7日下午共享经济发展的照片,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围绕“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详细阐释。
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一)“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
谈起高质量发展,人们首先容易注重经济领域,这当中有历史的原因。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高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显著特征之一。在经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应该怎么走下去,是近年我国面临的一大课题。
这是晨光中的上海陆家嘴(2018年6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首先针对的主要是经济领域。
实践不断推进,社会不断发展,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那种低水平的、粗放式的发展,在各行各业都难以为继了。
总书记对此看得深、想得透。
在起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过程中,他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他又进一步指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高质量发展”都是一条管总的要求,必须贯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选择在青海代表团重点讲“高质量发展”,别有一层意味。
“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总书记的论述,体现出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在青海这样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的省份,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一道特殊的考题。
毋庸讳言,在现实中还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事情,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关系不大;欠发达地区还是要先做到“高速增长”,再考虑“高质量”的问题。
总书记的讲话,纠正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那么,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做到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指出了明确方向——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是2020年10月3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拍摄的星星海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青海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地位举足轻重。对于青海高质量发展而言,“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青海确立了“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发展战略,这既体现了生态保护的政治自觉,也是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正确之举。
(三)“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在理解“高质量发展”上,还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这是不是一种在全球经济低迷、发展动力不足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时之举”?
对这种认识误区,总书记也给出了明确回答。他说,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清楚地表明:推动高质量发展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选择。
毋庸讳言,同世界上其他所有事物一样,发展方式本身也存在“惯性”。一句“必须长期坚持”,传递了中央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追求。“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总书记的讲话,清楚地表明了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出发点、落脚点。
必须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路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正如今天新闻稿标题里相互呼应的两句话:“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出品人:赵承
策划:霍小光
统筹:车玉明、张晓松、王绚
主笔:杨依军、黄玥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