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完美营销---共享健身
十里堡
在预约、使用及付费手段类似的情况下,“公园盒子”的设计团队考虑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上海推出的共享健身仓分为2人仓、4人仓、5人仓三种共享经济网络营销,大小从8-28平方米不等。
根据这些“盒子”所放置的社区住户数以及人群特征的不同,健身仓内配置的健身器械也有所不同,例如4人仓内放置有划船机,而5人仓内则更换成一辆“智能单车”。
“升级”的共享健身仓重在强调“共享”的概念。
“健身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就算有了方便的健身环境,没有相互的鼓励和支持,也很难成行。”“公园盒子”的联合创始人黄晓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心目中理想的“共享”概念,应该是在“拉低健身门槛的同时,能在共享健身仓中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互鼓励来健身”。
卫生、安全保障等老问题仍待考验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关注与质疑并存,共享健身仓也是如此。
自从它在社区面世后,来自健身爱好者、单纯“观望者”的看法就褒贬不一。
对共享健身仓的质疑,最开始不外乎围绕几个核心因素——卫生状况、安全问题及个人财物的保障问题。
这类健身仓空间普遍不大,最大也就接近30平方米。在一个“盒子”同时容纳四五个健身者时共享经济网络营销,封闭空间的空气质量以及不同建设者在使用完健身器材后的卫生状况,都成了健身者们关注的焦点。
优缺并存不影响“风口”
优势与缺陷并存是共享健身仓的现状,但并不影响它站在资本的风口。
以北京的共享健身仓为例,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他们的项目在一周内获得由猎鹰资本、经纬中国、信中利资本合鲸创投等投资方连着两轮共2500万元的融资,估值超过1亿元。
猎鹰创投董事总经理李圆峰透露,团队在一小时内就决定投资并完成打款。在他看来,“共享健身仓”的出现,将会引领一批共享运动设备的新风潮。
它能开启健身房领域的变革吗?
共享健身仓的出现,一定程度也上反映了大众对于健身的新需求。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万亿元。而国家体育总局的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健身市场规模也在大幅递增。
在黄晓蕾的眼中,这样的发展态势还无法唤醒潜在的健身人群,“据有关数据反馈,国内健身人群的渗透率仅为0.7%,这一指标在美国是17.7%。可见这里面的发展空间还有多大。”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共享运动仓可以作为专业健身的有益补充,但从消费市场来看,它离满足专业运动仍有距离。
按个人的想法就是还是很有市场前景的,要是在我的城市附近有的话。我相信会有大部分人都会去。我反正要去。这么好的减肥机会随时都可以去,想去就去,不用像健身房一样,那么有限制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