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所谓“共享单车”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
我的一些观点可能会显得很幼稚,不专业,如果有不妥的,错误的地方,还请指正。
也希望专业人士和大咖轻点喷我,我会虚心学习的。
共享经济可能是最近已经被炒热了,热熟了,熟烂了的话题
共享经济的话题中永远少不了以OFO、摩拜单车为例的共享经济典型
但是其实我怎么也想不通,这些单车租赁公司,怎么就给自己扣上了共享经济的帽子呢?
所以,我想以我的理解来谈谈共享经济。
一、什么是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有的也说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此种共享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的。
第一种概念中,共享经济必须满足的要素有
1、共享行为是陌生人之间的
2、有一方因共享行为获得了报酬
3、只有物品使用权在转移,并且是暂时的
4、共享的物品是线下的已有资源
第二种概念中,共享经济必须满足的要素有
1、被共享的是社会资源
2、付出和收益的权利是对等的,机会是对等的
我想对于共享经济的定义,可能这几句话没有那么地专业,但也很好地用浅显的语言概括了“共享经济”的现象了。按逻辑来说,满足其中一种概念中的所有条件,才能被称作是共享经济。
二、所谓共享单车到底是不是共享经济?
那么现在来看看,“共享单车”的模式是不是符合共享经济的设定呢?很抱歉,如OFO、摩拜一类的所谓“共享单车”,不满足这两种概念中的任何一种。
第一种概念中,如果要说OFO公司、摩拜单车公司和租自行车的人之间是陌生人关系,也不是完全说不通,并且在这个自行车租赁行为中,B端的确获利了,自行车的使用权也暂时转移了,但是,小黄车,橙色车是不是线下已有资源?
不是。
“共享的物品是线下的已有资源”意思是,我有了某些硬件条件作为支撑,在不影响自用的情况下,考虑或者实施共享行为。而“共享单车”的模式是,为了“共享”,为了获利,生产了一批硬件投放市场。而这批硬件,投入方根本不会自用,也无法作为共享主体去自用。总之在这种概念设定下,OFO和摩拜单车的目的和行为主体不符合“共享经济”的概念。
第二种概念中,被投放市场的单车是不是社会资源呢?不是。单车公司和永和的付出、收益权利是否对等?不是。
这些单车是单车公司的财产,并且用户在整个共享行为中没有收益权,没有获取收益的机会。因而,在第二种概念设定下,如OFO、摩拜单车一类的“共享单车”,依旧不是共享经济。
OFO和摩拜单车所做的事,本质上和大学校园外的租车行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加了些互联网的元素,有了自己的品牌罢了。
三、共享经济的真正展现模式
假如OFO和摩拜单车做的是这样的事,那么单车就真正被共享了:
我有一辆自行车,我每周周末才会使用,周一到周五,我把它的租用信息挂在OFO或者摩拜单车的信息共享平台上,周一到周五,除我以外的平台用户都可以租用我的自行车。平台收到的租金会以某个比例分配给我,这是我的共享收益。
这样的模式,才是真正的共享单车。
共享经济的真正展现模式是什么呢?这里分享两个可以共享或者已经用来共享的社会资源吧。
我认为Airbnb是符合共享经济概念的,至少她的初衷是这样。有闲置房间的房主把房间共享给租客,不影响自用,又能打造一种旅游文化,传播包容的理念,输出开放共赢的观点。
去年上线的“私家车位”App做的也是真正的“共享经济”。独有车位使用权的业主,自由、自愿地把车位的空闲时间通过App租出来,供他人在该时段停车。这个项目现在处于不温不火的阶段,只在成都和河北省有合作楼盘。App的诞生,为许多住宅小区解决了地面临停车过多,消防通道被堵塞,擦挂事件频发的问题,也解决了CBD地区,商业停车场容量太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
滴滴出行中的顺风车也是真正的共享经济。这里的闲置资源就是私家车上的空座。车主原本就有出行计划,将空座位共享,获取了收益。这个行为可能更符合第一种概念的设定,因为乘车人可能没有自己的车,那么他没有机会获取收益。
共享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闲置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投入,达到节约的效果。同时,闲置品的价值也能通过共享被再次发掘。
Airbnb和“私家车位”App在概念上完全符合共享经济的定义,达到的社会效益也是和共享的意义相契合的。
四、共享经济的未来是什么?
共享经济的发展才崭露头角,今后的趋势,我想离不开这几点(参考了一些专业分析和前辈的见解):
1、被共享的资源是充足和稀缺的
拿车位举例,无论是住宅小区还是商业小区,看似车位配比不到1:1,但细心的人会发现,白天地下车库车位闲置率可高达50%,与此同时该小区的很多车辆依旧挤在临停车位上。所以,地下车库空车位是充足的,但是对于没有车位的人来说,空闲车位就是稀缺的。
2、满足市场需求,治疗消费者痛点
单车的成功,是因为她解决了千千万万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现有的交通工具虽然四通八达,但并不能“点点俱到”,所以最后一公里,是有出行需求人的痛中之痛。
当然,我认为这里的需求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这就需要高明的营销手段和策略了单车不是共享经济,即能不能通过一些行为,激发某些效应,从而创造需求,发掘资源。就像最近的买菜机器人,中国大妈看来这完全没必要,反而是种累赘,而没有生活经验的小白领认为呢?天,这个设计简直解放了双手,节省了不必要的体力劳动,是我需要的。
3、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寻找用户的情感共鸣
这一点不难做到,共享行为的出发点就是充满公益性质的行为,所以总的来说,共享经济的价值导向都是没有问题的。
寻找用户的情感共鸣应该是,充分关注用户故事,用用户的感情吸引更多用户,打造亚文化社群。如此,用户与企业之间才会有忠诚度的可能。
4、满足供需高效的匹配
这一点,我参考了MBA俱乐部的一篇文章《【趋势】共享经济的未来是知识、经验和品位》,我暂时无法像他那样清晰明了地阐述这一观点,因此,在这里引用一段话。
共享经济的资源所有权在底层,资源使用权在表层,在商品上私有,但在服务上变为公有。这样的话,就造成了供应和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共享经济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展供应的网络,理论上可以盘活几乎所有闲置的资源,给需求者选择,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谓的“稠密市场”(Thick Market)。 但同时,稠密市场也带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市场拥塞。此外,在交通出行、物流递送等领域,供应者和/或需求者还都处于一个移动的状态,甚至在某些小范围内需严重大于供。如何去定位需求,如何确保能最快地提供供应单车不是共享经济,这也给供需关系的配对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为了更高效的进行供需匹配,需要建立筛选与过滤机制,削减流程中的降速环节。同时,尽可能的提供推荐选择。
一如当年被人质疑后来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支付宝、淘宝,共享经济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后还是可耻的放个公众号吧(好像不能贴图?)
我很少更新的,所以不会有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
微信号名称:女神经Lancy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