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 |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 大隈讲堂 按
下文分三个部分来介绍:
第一个部分,把著名的《商业模式新生代》里的模型迭代一下(这本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商业模式模型 —— 商业模式画布)。互联网时代,这个模型可以变得更简单,变成一个“商业模式四要素模型”。
第二个部分,我们基于“用户永远为体验付费”的理念来解析一下产品,介绍一个“三重产品体验模型”。
第三个部分,重点阐述为什么互联网思维就是叠加体验。
新商业模式画布
第一,客户细分没有必要。
一方面,卖套房的潘石屹可能和买套子的杜蕾斯是竞争对手,他们都在抢流量,关注了你,就可能没有时间关注他。因为我用户的精力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互联网的玩法都是集中了海量的长尾需求,再通过柔性的供应链来满足需求。所以,郎咸平先生很看不懂阿里的多元并购,认为他们是在乱搞,或者是忽悠资本市场。我可以问问男士们,你们踢足球吗?踢吧。你们看电影吗?看吧。所以,你知道阿里为什么要入股恒大和华谊兄弟了吧?
第二,渠道通路会被杀死。
互联网经济的逻辑是商家绕过渠道直连用户,不再需要层层的渠道将货品分布到各个终端,只要在网络上架设一个销售终端即可。所以,渠道企业应该是在互联网冲击中感受到最大压力的人。
第三,客户关系会被吸收。
未来就没有所谓的客户关系,所有客户关系管理都会变得非常非常的简单。产品都是人格化的,所以说你买小米是和雷军在交互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模式,你买锤子是和罗永浩在交互,用户愿意做的永远是和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交互,而不是和所谓的蓝V。当然,这里面有特殊的例子,杜蕾斯和冈本这样的企业蓝V已经是人格化了。
第四,关键业务走向趋同。
以前我们的关键业务是各做各的,你做一个解决方案,我做一个产品,他做一项服务。现在所有的模式都是在和用户交互以后获得需求,再推送产品。要么是交互以后直接听取用户吐槽,要么是交互以后累积大数据进行分析。有了交互获得的信息,为什么我只能做解决方案,为什么不能做产品,或服务?都能!而且产品始终会由单一走向多元。
第五,成本结构不被考虑。
贝佐斯和刘强东等人都说过,不要和我说赚钱,但资本还追逐他们。为什么他们这么有底气?是因为资本知道拥有了流量之后,商业模式存在太大的想象空间。很多人觉得互联网人是在玩概念,但不要忘了,最聪明的人在两个业界:一个互联网,一个金融。你再有钱人也不会拿自己的钱乱烧。
所以,我们提出的新商业模式画布变成了四个要素:内部资源能力、外部合作生态、价值创造、收益获取。
企业要讲述自己的商业模式,要说清楚两个故事:
第一个,怎么通过内部资源能力吸引外部的合作生态,为用户创造出价值。这里面要说清楚你们一群小伙伴谁做什么,才能创造那种用户体验。
第二个,怎么通过内部资源能力吸引外部合作生态,为自己获取收益。这里面要说清楚你们一群小伙伴谁分多少钱,才能维持、强化那种生态。这实际上是一个治理结构的问题。
内部资源能力和外部合作生态是一对矛盾。
当外部生态足够好但内部资源能力弱,你的生存空间实际上是受到压制的;如果单有内部资源能力不去建立外部合作生态,结果是什么,是你无法满足市场上用户随时迭代、无边多元的长尾需求。
价值创造和收益获取也是一对矛盾。
光有价值创造没有收益获取,就像视频网站一样会陷入困境,一边是虚高的采购成本,一边是有限的广告收入;光有收益获取,没有价值创造,就好比建立在虚拟而非实业基础上的金融,很容易崩塌,就像庞氏骗局。
三重产品体验模型
说了商业模式四要素模型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商业模式九个要素在互联网模式下变得非常简单。我想问一问各位,这四个要素中哪个最重要?或者说,如果资本要听故事的话,先听哪个?
是的,价值创造最重要。所以,现在也会出现一种说法,就是说要“回归初心”,要找到用户的痛点。我现在的体会是,这一点太重要了,这是商业模式构筑的基础,这一点错了,商业模式再对也是错,这一点对了,商业模式迟早也会走上正轨。
第一是完美终端,就是说产品要“有用”。
有用就是功能出色,你给我一个手机,它的功能得好我才会用它。
第二是价值群落,就是说产品要“有爱”。
很多人买罗永浩锤子的手机,是对他价值的认可。罗永浩用反对主流的方式生存,粉丝们用购买来为这种非主流的价值观点赞,他们说,“你只负责认真,我们帮你赢!”
第三是云端服务,就是说产品一定有趣。
什么叫有趣?就是随时能给你提供一些新东西。如何才能有趣?那就必须要接云端。汉王为什么干不过苹果,前者是死屏,后者接了一个云端。云端是资源的集合,通过终端释放无限的功能,有了云端,产品就能有趣!
叠加体验
把上述三种产品体验放在一块,会有七种模式。但是,这些模式中,三种产品体验单层发力而不叠加的商业模式,都不算具备互联网思维。
单做完美终端不是互联网思维。
有些传统企业的老板也总是说互联网来了,用户需求变了,但却没有一个说到怎么获取用户的需求。这些企业都没有想到怎么与用户之间形成交互,既没有建立社群直接听取用户吐槽,也没有收集大数据进行分析。所以,中华酷联的手机做得不错,但他们不是互联网思维。
单纯做云端服务也不是互联网思维。
这类公司就是数据分析公司和软件公司,前者处理数据,后者通过固化算法来帮助处理数据。就是这样一家公司,他们通过分析用户数据为他们打上不同的标签,使得广告能够实现精准投放。可以说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模式,谷歌大名鼎鼎的和技术都有他们的影子,但他们没有数据源,只是一个听人耳提面命的承包商,所以最后被雅虎收购。相对的,谷歌却如日中天,因为人家有完美终端,掌握了用户和数据。
单做价值群落也不是互联网思维。
马佳佳用互联网语言和传播结构做品牌,但她的知名度、曝光度并没有转换为出货。这就不是一种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一定是一个“恒定的盈利逻辑”,用张瑞敏的话来说,你的投入一定能够转化为企业的超利。也就是说,投入和产出之间有一个强的因果关系。但是人们如果要欣赏马佳佳火爆的身材和出位的言行,完全可以在网上获得,为什么一定要买她的产品?
当然了,这个世界上有三个人只做价值群落也可以形成商业模式的,那就是李宇春、郭敬明和杨幂,他们三人都有强大的脑残粉,当你说“幂幂长得也不咋地”,马上会有一群粉丝出来说“你知道我们家幂幂有多努力吗?”。所以,当你具备了脑残粉,是不需要商业模式的,你放个屁都是香的。
回归正题,互联网思维,或者说互联网商业模式必须是叠加体验,主要有两种玩法。这两种玩法都会用到互联网技术,或者说,必须依靠互联网技术才能完成叠加。而且,这两种玩法还能形成持续的盈利,也就是形成商业模式。
第一种是终端叠终端,即“完美终端+价值群落”,就是用户参与迭代驱动爆款出货的模式。
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在《哈佛商业评论》(1989年)上发表一篇文章,已经提出了这种模式。这样一个模式中,用户因为“产品有用”来购买产品,或“有爱”进入群落,逐渐感受到产品另一个纬度上的好处,并成为死忠粉丝,而且这种死忠粉丝还会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结构,越传染越多。比如说,我不了解锤子功能怎么样,我就信罗永浩这个人,受他价值观的感染,我买了锤子手机,通过使用感受到它的功能强大AI一键帮你写论文,这个东西真是“有爱又有用”。于是,我又会影响到我周围的人去购买。所以,死忠用户的边界会逐渐外扩,并形成一股势力。
第二种是终端叠云端,即“完美终端/价值群落+云端服务”,就是大数据捕获长尾需求的模式。
当我们通过完美终端和价值群落获得流量之后,你能够怎么用?第一,你们可以向他们推送产品。第二,你们可以把他们作为流量卖给广告商。第三,你们可以把他们变成生产要素,和你一块生产,逻辑思维就开创了这种玩法。
卖给谁?可以向外卖,也可以向内卖,向内卖就是社群自动消化产品,形成一个循环的生态。这些玩法太神奇了,因为你掌握了大数据,你知道他们哪些人可能会买什么,于是,产品是精准营销,广告是精准投放。你还知道他们的特长,于是,你可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其实,现在的互联网企业都在玩“叠加体验”。
比如上上轮,BAT们已经依赖线上终端(门户网等),形成和用户的交互界面,完成了商业生态的搭建,累积了第一轮的数据资源;上一轮,BAT们(包括小米等拥有庞大用户的企业)开始疯狂地兼并吃、穿、用、住、行的小兄弟,继续抢占线上终端;这一轮,线上的大佬们一面开始与线下大佬们联姻,另一面开始布局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等,企图抢占线下各类终端……
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是有用的终端,还是有爱的终端,都是云端的基础,有了终端就有流量,有了流量,云端才有无限的精彩。
当然,叠加不是机械的,由于每层产品体验涉及了商业模式的四大要素,越多的叠加就会让商业模式的设计越复杂。弄不好,还会形成1+1的效果。所以说,知难行易,互联网思维尽管可以用简单的话来描述,但要真正落地,却很复杂。
如何玩转互联网思维的商业模式?这篇文章已经给你打开了这扇门。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