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丨“基地+平台”一站式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摘要
针对目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存在的师资融合不足、课程体系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协同育人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内驱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基地+平台”一站式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的产教融合开放格局,优化了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促进了校企合作,并在产教深度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并明确了“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总体目标。这一目标将产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将当前的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产”与“教”分属于两大不同的社会系统,其本质属性、社会职能、价值取向、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等具有各自特性,但两者之间实质是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间的一体化互动关系,因此开展“产教融合”的机制设计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文献[5—7]从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积极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文献[8]从虚拟仿真课程建设的角度对科教、产教融合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文献[9]对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思考。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地+平台”的一站式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模式,通过“虚+实”的构架方式打通校企壁垒、时空壁垒、专业壁垒等,提供一站式的产教融合开放布局,为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供新的路径。
1 产教融合机制的优势与不足
1.1产教融合机制的积极作用
自1997年Leydesdorff和Etzkowitz为代表提出“高校—企业—政府”三螺旋结构理论以来,该理论在教育界、政界、学术界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当前产教融合机制的形成,产教融合是解决学校教育与业界真实场景脱节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教育、产业、行政部门在人才培养的融合体制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推动了企业入校、学校联企,从人才供给侧到人才需求端建立了积极的沟通渠道,有力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评价指标等的改革。
(2)发挥了企业在新技术动态上敏锐性的反馈功能,从根本上促进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树立与时俱进的目标,打破了我国高校多年来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3)引入了企业的资金与人才配置,建立了产教融合基地,加强了工程师参与课程建设与指导,为人才培养“定制”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1.2产教融合机制存在的问题
教育与产业这两大系统存在着不同的运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两者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协调效率与公平,实现产教融合的长效化与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的产教融合机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产教融合发展中的“两张皮”(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问题仍然存在。产和教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机融合的关系,高校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考虑企业发展的需求,而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未能及时反馈给高校,导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的实际相互脱节。
(2)企业和高校的融合仍然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如采用企业的某一类平台或硬件设备,工程师的参与仍然停留在类似于独立课程的承担并没有与高校教师形成观念、思想、技术、团队型的融合。这些原因导致这种浅层次的融合与协同育人无法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和能够持续改进的课程体系。
(3)多数合作流于形式缺乏深度融合,尤其是针对国家及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方面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合作在系统性、长效性、体系化等方面的深度不够,未能形成真正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4)高校的产教融合仍然停留在线下的实体合作,没有形成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理念,合作关系较为单一、松散,围绕某一领域的点对点合作较多,而围绕产业链进行的合作创新较少,导致这种合作仅局限在某几个专业与几个企业之间,其他学科或专业无法得到有效的平台支持来促进交叉融合,因此产教融合的开放格局难以形成。
2 建设一站式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2.1一站式产教融合基地的建设理念
针对产教融合“两张皮”问题,将产教融合由“线下”推进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打通融合的时空壁垒、校校壁垒、企企壁垒、校企壁垒、学科壁垒等。针对传统产教融合基地仅关注“实”的功能,从理念上有所突破,建设一种集教学、实验、实践、创新、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一站式管理平台,同时集慕课、微课、数据、案例、项目等资源于一体的一站式学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基地+平台”虚实结合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开放新格局。
2.2一站式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的迫切性
(1)产教融合的深入合作迫切需要加强开放共享和整体化的布局。产教融合一站式实践基地能有效降低时间成本、空间成本、沟通成本,能打破各种壁垒,有效形成立体化的产教融合环境,促进以技术为核心、以共创共研为手段的产教合作。
(2)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长效的合作机制。产教融合是从国家持续性发展的整体发展格局和未来世界技术发展布局上制定的重要战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人才培养机制常常需要一段持续的时间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迫切需要采用一个系统的、体系化的整体思维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
(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从深度上和广度上都迫切需要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应用。
2.3“基地+平台”一站式实践基地建设
“基地+平台”一站式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以便使基地与平台形成有机的协同育人环境。基地是平台的依托,平台是基地的外延,基地更多地承载着“实”的功能,而平台则更多地支撑着“虚”的功能。平台侧重于课程建设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支撑项目的共享与合作,实现服务管理的高效沟通与协作。此外,平台能够融合各种先进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MOOC、SPOC等在线教育手段实现授课方式的灵活多样以及课程内容的复用与更新,为产教协同育人打造一个开放的人才培养环境。如图1所示,平台提供了工程师的MOOC课程、SPOC课程等,并以腾讯会议、钉钉课堂、ZOOM等线上形式授课。我校产教融合基地设置了大数据教学实验云平台、华晟物联网云平台、4G三网融合仿真平台等,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反复进行实验并且能根据兴趣参加各种线上企业界的新技术论坛,及时获取最新的发展动态,企业也能通过平台及时发布技术需求和区域合作推广。基地侧重于校企协同的实践融合,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个维度提供多样性、进阶式、个性化的实操训练,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探索热情,引导学生将研究选题和产业新技术相结合。此外,我校产教融合基地为师生提供了各类综合性实验实训、竞赛实训、暑期营训、大学生创新实训、导师制团队实训、校企联合工作坊以及实习工厂模拟实训等,同时在基地建设的VR实验室开展了和我校艺术学院合作的科研项目实训。通过这种“基地+平台”的一站式产教融合模式为师生提供了活跃的、便捷的、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积极探索空间,有效实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有效解决了校企协同在人才培养问题中纸上谈兵多、付诸行动少、理论与实践脱钩等问题。
图1“基地+平台”一站式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构成图
3 “基地+平台”一站式协同育人机制
3.1校企合作模式
传统的校企合作常常更注重于“校名—企名”的合作,形成的合作关系是线性关系,通过“基地+平台”的开放式合作格局的建立,可以促进“校研团队—企研团队”的合作模式,形成网状的合作关系,我院相继组建了数据分析与系统设计校企共建研究中心、数据库管理技术校企共建研究中心、华中数控系统应用技术校企共建研究中心等5个校企共建研究中心。这种网状合作关系促进形成了以“新技术”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的合作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各种壁垒和阻力,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贯通打造更通畅的开放环境。
3.2“双师”建设方式
企业师资与高校内的专业师资具有很好的互补性,校企协同育人可以实现双方师资的共享,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与结合。由于高校与企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其“双师”型教育者数量很少,因此产教融合“基地+平台”一站式实践基地能有效创新“双师”型队伍建设。平台上的课程将以在线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形式云程共享经济平台,采用符合学科思维模式的模块化课程,将课程理论和实践训练交叉融合,形成畅通的综合能力培养体系。我校的大数据导论、Hadoop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课程直接选用了中科公司的教材并由工程师授课,而基础课程则由我院教师授课。此外,课程设计选题也采用了我院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工程师作为企业课题指导教师,这种“双师”型的协同合作“隐匿”在课程融合中。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能够受到最好的“双师”型课程教学;从教师的角度看,“双师”型教师不需要高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互相打造”的过程,只需要通过“基地+平台”提供最优的“双师嵌入式”模块化课程来破解现存的“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
3.3课程建设模式
产教融合“基地+平台”一站式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了“线上+线下”全方位的立体化学习体验。课程体系由校企共同重构,更加注重“基础理论+新技术实战”的结合,同时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双师共商、共建”,发挥高校理论教学和企业技术更新的特点,采用“双师嵌入式”课程模块,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我院按专业将课程划分为5大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大类必修课程模块、学科大类选修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在课程建设中,企业课程能实时在平台发布远程教学、线上实验等,以模块化、小而精的课程形式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高校课程以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在线下方式开展。这一课程模式既弥补了高校课程的实战技术更新不及时的不足,又有效破解了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过程中因时间、空间等问题落实不到位造成的困局。
3.4实践与评价方式
产教融合“基地+平台”一站式实践基地提供集课程、资源、数据、实验、实践、管理于一体的学习闭环,通过“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实践方式和评价形式的创新。平台提供在线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入口,实验设计采用进阶式与线上模块化课程相匹配的“实验包”,线上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可以提供多次重复实验。结合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的实验方案,平台上的实验注重反复性操练,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培养以及自我调整和改进,形成学生“自适应、自完善”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基地以团队型、项目型、研究型、综合型等形式向学生提供实践环境与实验空间,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实效。这种“基地+平台”一站式协同育人在评价方式上更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解决了长期以来评价机制重结果不重过程的问题。
4 成效与展望
我校于2017年与中科曙光公司和中兴通讯公司分别合作成立了“教育部湖北大学—中科曙光大数据产教融合基地”和“教育部湖北大学—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基地”。在这两个基地分别部署了中科曙光大数据实验云平台、中兴通讯ICT三网融合仿真平台、中兴通讯ICT的NB-IOT实验平台和物联网云平台。在基地开展了大数据导论、物联网技术、通信原理、Hadoop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课程,并逐步壮大了基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外,在基地设立了“创客中心”,还成立了“学生创新工作坊”等,为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ALTERA亚洲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此外,我院优化了人才培养定位,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云程共享经济平台,我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持续提升,与产业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升级了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组建了5个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基地还部署了智慧校园系统,学生可以采用基地终端或掌上设备通过接口直接访问学校的精品MOOC课程平台并进行自主学习。
目前,我校虽然初步打造了“基地+平台”一站式产教融合布局,但是“基地+平台”的建设还处在初步阶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要逐步完善,后面的工作将进一步加强平台的设计,并从专业思维特点进行课程构建,从校企课程模块的嵌入部署和在线课程资源的丰富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在基地实践方面积极探索更加具有“探索性”“实境性”的实训方式。同时产教融合“基地+平台”一站式实践基地建设将围绕我校工程专业特点,建立符合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将育人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积极发挥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中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部分)
[5]袁炎,杨宇红.校企深度合作建设面向卓越工程师专业的工程设计实践课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6):214–217.
[6]张仕斌,昌燕,闫丽丽,等.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C]//Proceedingsof2018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dvanced
EducationandManagementScience(AEMS2018).上海:2018.
[7]黄海燕,续智丹,杨福源,等.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学生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4):188–192,199.
[8]张臣,王苑奇,罗一帆,等.科教产教双融合共建虚拟仿真“金课”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5):243–247,276.
[9]陆先亮,徐明华,江一山,等.基于“新工科”的人才培养实验
平台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7):12–14,19.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