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共享店铺正文

价格翻8倍,虚假繁荣的共享充电宝真盈利了?

锐评:共享充电宝的天花板已经到顶,涨价并不能完成其自我救赎。

文/ 刘绪婷

现在说共享充电宝逆风翻盘,迎来全面盈利还为时尚早。

2017年,是共享充电宝的“元年”餐饮店共享充电宝使用概率多大,乘着共享经济的东风,共享充电宝成为资本的“宠儿”。

2018年,共享充电宝和其他共享产品一起经历了冷却期,一轮洗牌后,共享充电市场基本形成以街电、小电、怪兽充电、来电企业为主的“三电一兽”格局。

2019年共享充电宝因为涨价再次触动用户的神经。

一方面,共享充电宝的几家头部企业宣布实现盈利;另一方面,这几家企业都将租赁规则调整为半小时计费,曾经收费每小时1元的共享充电宝,基本调整为每半小时2~4元,整个行业的共享充电宝企业都进行了不同幅度的涨价。

企业既然实现盈利,为什么还会冒着丢失部分用户的风险进行全体涨价?这其中的逻辑是相悖的。

暴露在聚光灯下的共享充电宝再次受到消费者的审视,难以填补的运营成本、单一的盈利模式、较低的天花板、上游产业链不标准化,共享充电宝急需突破商业模式困局,而涨价似乎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涨价背后

早上迷迷糊糊起床的张磊,看见一条微信扣费瞬间清醒。仔细回忆,原来是昨天晚上与朋友聚餐时,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但是24元的扣费,还是让他心跳快了一拍。

张磊仔细翻看微信扣费记录,发现以前只需每小时1元的街电充电宝涨价到每半小时3元,足足涨了6倍的价钱,昨天晚上充电3小时35分钟,扣费24元。

这个涨价幅度让张磊难以接受,他决定以后尽量充电出门或者带上备用充电宝。

不仅仅是街电,2019年4月,怪兽充电宝使用的还是每小时1元的扣费标准,到8月已经开始实行每半小时2.5元的扣费标准。

另外,来电、小电也施行了不同幅度的涨价措施。在景区、口岸等人流量大、地段好,相对难进驻或难维护的区域,各品牌共享充电宝的最高收费标准已经达每小时8元。

不少入驻了共享充电宝的商家表示,除了极少部分有急用的用户以外,大多数的用户都接受不了涨价,选择放弃借用共享充电宝。就算在机场那样人流量密集,用户对共享充电宝涨价频次不太敏感的黄金地带,还是有用户对共享充电宝望而止步。

冒着丢失部分用户的风险,共享充电宝企业还是选择涨价,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同样在今年4月,脉脉上有人爆料,共享充电市场竞争激烈,怪兽充电在一些主要城市的商家入场费从几万到几百万不等,甚至还有高达70%的分成给予商家。

共享充电宝企业最开始入驻商家时的道路并不平坦,大多数商家认为,共享充电宝不能使店里客流量增加,自己还需要承担充电、设备管理的成本和风险。

为了成功入驻商家,不少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地推人员都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商家固定的分成。

《商界》记者经调查后发现,市场上大部分的商家享受的都是50%的分成,分成一般采用月结的形式。另外,商家得到的具体分成数量与其地理位置和人流量成正比,从几十块到几万不等。每月有固定的分成过后,商家就愿意承担入驻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据某个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华南大区总经理透露,酒吧、KTV、洗浴中心,就如战争年代占据优势地理位置的城池一般,成为各个诸侯眼中的必争之地。

在各个共享充电宝企业眼中,这些具有人流量大、地理位置好的商家就是一块肥肉,为了入驻这些商家,共享充电宝企业会主动提高商家分成,甚至缴纳高额入场费。

当然这些场景中的共享充电宝也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入,只是扣除给予商家50%~70%的分成和基本的销售成本、折旧成本、人工成本以后,回本会十分缓慢。

另外,在行业刚刚兴起时,为了跑马圈地争夺消费者,共享充电宝企业之间就经历了不少恶战。

像街电就推出过全国免费充电4天“一分钱都不要”的活动;小电在上线初期,为全面推广,便做了长达3个月“微信支付1分钱充电1小时”的拉新活动;在小电之前,怪兽充电就做过“支付宝支付1分钱充电1小时”的优惠活动。

共享充电宝企业不仅要花费高昂的运营成本抢占市场份额,还要承担后期技术升级、维护管理和充电宝本身的替换迭代的成本。

收益与支出不成正比,亏损的洞犹如深渊,只会越来越大。而这个洞,只有通过提高用户端的租赁费用来填补。

天花板到顶

2017年,快要倒闭的雨伞厂、篮球厂、服装厂,只要有了“共享”这道救命符,厂房的库存就都变成了经济——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发展迅猛,ofo一夜之间席卷全国,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和共享雨伞等概念进入用户的视野。

经历三年的市场更迭,共享单车行业戏剧性落幕,大多数共享项目都偃旗息鼓,只有当时不被看好的共享充电宝一枝独秀地活了下来。与共享单车比,其优势在于供应链与运营成本不高,无需占用公众用地,损耗率低,制造成本低,这都是它能够生存的重要条件。

从押金租赁转为信用租赁,共享充电宝在餐厅、商场、地铁站、火车站、机场到酒店、KTV、网吧、洗浴中心等场所不断渗透。基本上已经覆盖了用户移动出行、逛街、餐饮、娱乐休闲等诸多场景,随着覆盖范围的扩大,共享充电宝逐渐被打上“刚需”的标签。

目前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租赁费用;二是广告。大多数的收入还是来源于租赁费用。

从租赁费用这一方面来看,共享充电宝的天花板已经快到顶了。

共享充电宝敢涨价的勇气来自于“刚需”,但是此“刚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刚需。

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大多是以单个用户为主的小概率事件,只有在外的用户,发现手机电量显示在20%左右后,他们才会在所处地周围寻找共享充电宝进行充电。

对于用户来说,使用共享充电宝的诉求是“应急”,这和使用传统充电宝的需求不同。当满足应急的条件后,享受相应的溢价是合理的,但是不代表能超过用户能接受的“临界点”。

共享充电宝到目前确实已经培育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并且不在意具体的扣费标准。不在意的前提是他们已经习惯了每小时1~2元的扣费标准,虽然提价到每小时2~5元,大多数的用户还是能接受,但是当提高到每小时6元,甚至8元的时候呢?当充一次电要花费20~30元的费用时,这些用户还会选择共享充电宝么?

街电曾公开表示,自2018年4月起,街电首次实现单月盈利;整个2018年实现全年盈利。

街电副总裁何顺称,2019年街电就开始调整收费为每小时2元,当公司根据一定的测算结果发现每小时2元不能达到盈亏平衡时,就会提高租赁费用。

根据何顺的说法,提高用户端的租赁费用就是为了达到公司的盈亏平衡,那么公司已经盈利又从何说起?还是说到2019年,因为后期成本不断增加,回本比较缓慢,公司不得不提高租赁费用来平衡亏损。

上游产业链不标准化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安全问题。

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共享充电宝厂家为了降低产品成本,会选择一些劣质电芯,容易引发电池自燃爆炸事件。

共享充电宝的共享和随机属性存在隐私安全隐患,其自带的数据线支持数据传输功能,会导致一部分别有用心的用户或平台,通过在充电宝内安装病毒芯片等手段来盗取手机用户个人信息。在朋友圈刷屏的换脸App“ZAO”,仅上线3天就因个人隐私问题其微信分享链接已被停止访问。

共享充电宝的安全问题需要后续市场的检验,企业有责任给用户营造一个安全充电的氛围。

市场上大多数共享充电宝企业都是采用的代工生产的模式,其本身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壁垒,一般的代工厂都能生产。每台共享充电宝成本在 50~70 元之间(根据订购数量和容量不同,价格会有浮动),可循环充电 300~500 次;一台柜机的成本根据其规格不同在几百到几千元之间浮动。

深圳市迪比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移动电源、电池、摄影器材等相关电子产品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承接海内外客户的OEM和ODM的合作项目,目前正在做共享充电宝的OEM项目。

业务经理肖海龙介绍,2018年共享充电宝的生产线还只有1条,由于合作的客户增加,订单量也随之增加后,今年的生产线已经扩充到3条。

2018年,共享充电宝的底座(充电器或者充电柜)生产量为每天1000台,电池生产量为每天1000~1200个;2019年,共享充电宝的底座生产量为每天2000台,电池生产量为每天34000~35000个。

按照共享充电宝可循环充电 300~500次的标准,整个行业目前已经淘汰过几轮电池。

那些被淘汰的海量旧电池会集中处理,套上全新的外壳,摇身一变,成为充电宝,再供用户使用,但是由于充电循环次数过多,电容量损耗已经接近极限值,用户只能“应急”使用,成为一次性产品。

大量被淘汰的电池将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如何处理旧电池污染环境这方面,共享充电宝企业也应该有所行动。

搅局者

8月26日,《晚点LatePost》报道称,美团点评将在全国正式、大规模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美团充电宝颜色将延续“美团黄”。

这并不是美团第一次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2017年8月15日,美团点评证实共享充电业务正在推行,并表示只要是美团点评入驻的商家,都将有机会接入该共享充电宝服务。不过仅近三个月后,11月3日,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面向餐饮平台发布内部信,宣布将结束共享充电宝试点项目的运营。

其实,美团结束共享充电宝业务是由于进行实验后,其未达到预期效果;而且美团内部实验的项目众多,共享充电宝只是其一。

美团选择这时候入局共享充电市场引起行业的关注。

据Trustdata 发布的《2019 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称,共享充电市场稳步成长餐饮店共享充电宝使用概率多大,2019年用户规模已近1.5亿人次。经过在共享充电市场的激烈争夺战后,街电、小电、怪兽、来电分别占市场份额28.6%、27%、25.1%、15.6%,其他共享充电宝品牌占3.7%的市场份额。基本形成以街电、小电、怪兽、来电为主的“三电一兽”格局。

自从2017年共享充电行业集中迎来28笔融资后,2018年整个行业都处于冷却期。

街电的融资历程还停留在,2017年8月被聚美优品收购,除了怪兽充电在2018年年底获得一轮融资以外,小电、来电的融资历程同样停留在2017年(本文参考企查查数据)。2019年,虽然有头部企业将进行融资的消息,但是目前并没有具体的融资事件披露。

TMT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认为,美团入局是想通过共享充电宝来弥补其线下场景中商家的刚需,形成美团体系下的一站式服务,从而将单个用户小概率事件形成的长尾,最大限度的虹吸到美团平台的生态之中。

而对于“三电一兽”来说,其提供给商家的这种刚需,反而由于缺乏更多衍生链和场景输出,而变得单薄无力。

对于美团来说,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无异于增加了会员的服务权益,提升了会员的购买频率。这对需要花费昂贵成本争夺线上红利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无异于是在自我商业生态闭环中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之后,共享充电宝将如同免费WiFi一般,成为线下商家的标配。

无共享充电宝的商家,就如同不提供免费WiFi的商家一般,容易被用户视为服务体验上的缺失。

张书乐认为,未来,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一样,都会变成线下场景链条中的一个充分条件,作为场景构件而保证客流体验。

所谓的共享充电宝是刚需,并非是在用户层面,更多是在线下场景层面,其最佳状态还是作为线下场景的一个构件,成为O2O环环相扣的生态链一环。

共享充电宝要想获得自我救赎,实现全面盈利,就需要在用户层面,衍生出自己的生态闭环,让共享充电宝真正成为用户的刚需,而不是依靠涨价来达到盈亏平衡。

关于本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