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共享,或成为下一次共享经济的热点
从已成态势的Uber共享汽车、OFO等共享单车、Airbnb共享房间,到尚且存疑的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等等,共享经济的客体似乎被束缚在物上了。殊不知最具有重复利用空间并且有不断上升潜力的,却是“人才”。以神州光大等为代表的国内“人才共享”理念运营平台逐渐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这或许意味着人才是共享经济落脚的又一个不错选择。
“共享充电宝”是否有成长空间尚且存疑,“共享单车”还在争夺市场中,共享经济似乎只能对“物”进行重复利用,但是一部分团队已经发现国内尚有一个待开发的可重复利用市场:共享人才。
共享人才有其诞生的社会基础
一方面,大型成熟企业和初创企业对流动型人才均有需求:一些部门短期内需要具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但不需要雇用长期职员,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大笔的工资开支。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特别是在国内创业的热潮之下,中小微科技公司占据注册在案的新成立公司整体规模的绝大部分,规模小、注重技术或将成为大趋势,同时因受制于成本短板,聘请大量的长期的专业人士非常不现实,因而对于共享人才有着天然的需求。
另一方面,大数据、智能计算等技术的催化,平台可以实现企业-人才的高效匹配,并能衍生出更多的服务以解决每一次企业-人才匹配各个环节的后顾之忧。同时,自由职业者和多重职业者也成为职场人的选择,越来越多的职场员工希望摆脱传统工作模式的束缚,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安排生活。此外,国内广阔的劳动力资源为人才共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国外成功案例已证实人才共享的可能性
美国的人才共享平台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诸如Upwork、Freelancer、Crew、Toptal等等。平台的关键在于拥有一套健全的对接机制,无论是自由职业者方面的申请审核、企业方面的项目需求,还是撮合双方的报价、监管、资金托管和后期评价等等,既需要标准化的流程设计,也需要个性化服务定制,以实现项目对接前前后后的顺利进行、达到“宾主尽欢”的理想目标。
以Upwork为例,凭借“强化匹配算法”("instamatch")实现自由职业者与工作岗位快速匹配,设置即时聊天功能减少沟通上的摩擦,允许使用Upwork Enterprise组建团队来协同工作。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自由职业者在原先的Elance和oDeskimo平台(Upwork由其合并而来)上获得的总收入超过10亿美元,截止到2016年2月,平台注册人数达到185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包人力服务市场。
图1:成功案例Upwork
国内已有优秀创业团队进军人才共享领域
正如Uber出现后滴滴在国内的迅速崛起劳动力共享经济,国内人才共享市场不会只有外来平台,一些优秀的创业团队也开启了共享人才经济的中国模式探索:致力于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猪八戒网从企业需求端出发,帮助其高效低成本地找到专业人士; “连接互联网公司和人才”的实现网、拉勾网“大鲲”,则聚焦于互联网人才和互联网领域职业机会,期望在部分领域取得成功以实现推广。
致力于打造资源广泛、技能至上、平等开放IT生态圈的神舟光大为IT市场三大主要参与方提供一个深度合作的平台,解决IT传统服务模式中需求方和供给方的诸多痛点,通过在准入、服务流程和后台支持三环节严把质量关,实现企业服务成本的显著降低的同时,凭借广阔的技术领域和地域覆盖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
此外,还有专注于提供临时服务、满足临时需求的斗米兼职,其关注到除了企业与人才之间的链接需求,个人需求的满足也是需要填补空白的劳动力共享经济,尽管这类需求可能过于琐碎,但胜在频次多、需求强度大……
图2:神州光大核心业务之工程师类服务
可以看到,国内创业团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职业领域,用各自的发展思路积极实践中。国外已经实现的多领域人才共享平台在树立成功典范的同时,也引发我们发散思维、因地制宜地创新。
除了创业团队本身的努力以外,我们可以看到,信任机制是原本陌生的雇佣双方能够顺利完成项目的基石,美国较为成熟的征信体系是平台顺利成长的前提,而国内征信体系的建设还在进行中,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进入的确推动了国内大数据征信的发展,但是能否满足共享平台对信用评价的要求还有待商榷。
此外,监管层的导向、平台中自由职业者的福利待遇等问题也是决定平台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平台才能走向壮大、共享经济才能实现落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