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灵魂,能重塑传媒产业的肉身吗?
文丨林语溪 来源丨传媒耕读志
传媒产业正在运用共享经济的模式来建立一套全新的运行机制,以使整个传媒生态圈的相关者利益实现最优化。
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的传媒法则即将终结,而依靠连接、分享和开放发展起来的新媒介类型则会实现快速繁荣。
-1-
媒介产业的商业模式转型
对于媒介产业当前所面临的转型挑战而言,最好的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也许并不是来自于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传媒老兵或著名学者,反而极有可能来自于传媒领域的“门外汉”,甚至这些人所具备的知识体系与传媒产业面临的转型难题毫不相干,但往往这些产业及其从业者能够给传媒产业带来最优的创新路径。
在共享经济方面卓有成效的交通、住宿等产业的成功案例,激发着传媒企业及其从业者重新思考自身的商业模式,过去依赖资质垄断而如日中天的报纸、电视台、出版社等企业已经摇摇欲坠,充当传统媒介内容搬运工的门户网站流量严重下滑,甚至曾经一度被看好的人人网、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介也遭遇了用户的大面积流失。
用户原本停留在各种媒介上的时间在短短三五年之内就被智能手机改变了,各种应用软件尤其是微信给用户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服务、便利以及娱乐,同时也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节点。
共享经济恰恰正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体系之上,它的“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的商业模式为传媒产业的商业模式调整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传媒产业中哪些是闲置资源甚至是过剩资源呢?
当传媒企业以一种共享经济的方式进行思考时,就会发现大量尚未得到高效利用的闲置资源,例如作为自媒体节点的媒介用户及他们手中的智能手机,传统媒介机构所吸纳的规模庞大的传媒从业者队伍,人类有史以来生产并保存下来的海量媒介内容和知识信息等。
站在共享经济的角度来看,传媒产业的资源闲置、过剩及浪费现象无处不在。怎样运用全新的共享模式通过建设共享平台并实现人人参与来激活这些闲置资源,最终通过每个人贡献小部分力量就能提升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创造出无限产能,成为传媒产业商业模式重构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
媒介产业的运营模式转型
传统的媒介产业运营模式是以媒介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为起点,按照线性的内容生产、编排、传播、接收等流程僵化地运行着。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分不清何为集体、何为私人的时代,科技为我们开启了一个通过平台来共享资产、时间和技能的全新世界……自主性和独立性是将人人共享与其它经营模式区分开来的关键因素。
这就需要传媒企业以用户需求为价值源点,向网络化、移动化、平台化的运营模式转型,从拥有垄断资源的企业向拥有群体力量的企业过渡,从封闭专有模式向开放共享模式过渡。
事实上,共享平台自身所具有的开放属性将会使传媒产业的运营模式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不幸的是,当前很多媒体所普遍遵循和广泛应用的运营规则、软件硬件都已经过时,传媒产业的转型过程正是被这些事物而牵绊和束缚,它们不再适用于共享经济时代的媒介环境但却已经造就了某种制度惯性和企业文化。
大量的传媒企业在这种抵制创新、拒绝改变的官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运行了数十年,如何通过共享平台的运营模式促进转型和实现变革,恰恰考验了媒体经营者进行创造性破坏的能力和魄力。
然而,媒介经营着自身必须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如果传媒产业自身不做出改变,那么一定会有外部的力量跨界进来对传媒企业产生倒逼效应。
或许短时间内封闭、垄断的传媒企业仍然能够通过曾经树立起来的围墙继续维持高额利润而不用理会正在发生的共享革命,但是这样的企业已经失去了越来越多用户的支持,随之流失的是这些用户能够带给它们的巨大利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流失的用户正在转向能够创造良好分享体验和群体价值的平台型媒介,这些媒介愿意开放自身的技术、数据、用户、设备乃至更多的资源,而媒介平台上的海量用户也愿意贡献出自身的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与其他用户共享,进而在人人共享模式的框架之下,深度挖掘并充分利用所有资源的价值。这样的运营模式将媒介平台和群体智慧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共生共赢。
-3-
媒介产业的职业模式转型
共享经济也影响着数以亿计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知识密集型或服务密集型产业的年轻从业者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这样枯燥的工作方式,而是开始借助共享平台寻求一种多重职业、多重身份、多重收入和多重体验的多样化生活,共享平台则提供了将这种职业技能供求双方进行精准匹配的功能。
媒介产业的创意生产、内容加工和信息传播等工作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特征恰恰符合共享经济时代的职业特征,它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平台型媒介的合伙人,都可以在特定的场景下成为媒介内容最合适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他们只需要一部智能终端设备与特定的媒介平台建立联系。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参与者将不再是传统的雇员,也不再是被动的用户,而是主动创造分享、自我管理、不断提升的合伙人,他们通过多重职业将自身被单一职业所闲置的知识、创意和技能与更多的媒介组织和海量个体进行分享。
当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20亿部的智能手机正在使用,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必将有大量的多重职业者或自由职业者涌入文化、艺术、娱乐、旅游、影视、广告、新闻、数据等领域,分享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时间。一些人仍然会是特定媒介组织的全职员工,充当记者、编辑、策划、制作等角色,而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为十个甚至更多的媒介平台同时工作,成为他们的本地化情报员、专栏作者、创意顾问或影视编剧。
就像滴滴的出租车司机那样,越来越多的传媒从业者将会拥有第二份收入、第三份收入,这意味着共享型的多重职业比起那些传统朝九晚五的办公室工作更有吸引力,它能够让每个个体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兴趣并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来赚取与之前相当甚至更高的收入。
在共享经济时代,群体的智慧以及人才的创造力,已经远远超过资本、设备、牌照等要素而成为了媒介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共享模式则为媒介组织聚集人才和创意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当曾经归属于某一特定媒介组织的从业者转变为传媒产业自由职业者的时候,媒介产业应该如何来面对人人共享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则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4-
媒介产业的消费模式转型
共享经济正在打破传统媒介对信息生产者、传播者、接收者、消费者等角色的界定,同时也正在消除媒介组织的正式员工、传输渠道和用户之间的交流障碍,并紧紧围绕全新的平台型媒介打造一个共同繁荣的生态圈。
对于生态圈中的每个用户而言,他们既是媒介内容的生产者,同样也是媒介内容的消费者;他们既能够自产自消,也能够借助共享平台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为别人生产创意、信息和内容的同时也消费别人生产的媒介产品。
事实上,尽管专业媒介组织内部的正式员工肯定具备非常专业的能力和知识,但是也有很多的情况是消费者对某些媒介内容的生产、制作和传播流程比起那些正式员工了解得还要透彻和到位,更关键的还在于,媒介的消费者比内容的生产者更加清楚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想要什么样的媒介产品。
因此,共享经济时代的媒介消费模式不再是“媒介组织生产内容、媒介受众消费信息”的传统模式,而是平台型的产消者模式。
平台型媒介组织将更加专注于开放平台的建设、完善、维护和迭代,让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为他们之间的创意、分享、互动、传播创造丰富的机会;而平台用户则从原来的消费者角色向全新的产消者角色转变。
例如,用户既是一部电影作品的编剧、制片人、演员和导演,同时又是这部电影的众筹投资者、宣传发行者和观影粉丝群,而这一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借助共享型媒介平台的力量才能完成。
此外,这种全新的消费模式是在没有消耗更多资源、没有增加更多员工、没有带来更多浪费的前提下进行的,但是它却的的确确提升了了媒介消费的多样化、定制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程度,它在激活传媒产业现有存量资源的基础上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增量,升级了媒介消费水平,提高了传媒产业的生产力、生产效率和消费价值。
因此,媒介产业的消费模式转型从根本上要求全新的共享平台要紧紧围绕用户需求建构简单易操作的用户友好型平台界面,鼓励越来越多的用户成为媒介平台的产消者,而这将决定媒介组织未来的创新潜力、市场前景以及随之而来的媒介产品的多样化和消费类型的多元化。
- 结语 -
对于媒介产业而言,顺应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做出调整和改变是一种或早或迟的必然选择。
但这个转型过程却无法一蹴而就,很多传媒企业哪怕做出较小的变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挠。
已有的制度惯性和运行规则会让大量传媒企业形成路径依赖,虽然保持现状在短期内不会触动各方的利益共享经济额企业必须具备的要素,但现有的这些包括设备、人员、技术和流程等在内的软硬件却会拖累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而对所有相关者的长期利益都造成损害。
这样,传媒产业不但形成了一个产业价值被自身缓慢侵蚀的恶性循环共享经济额企业必须具备的要素,而且还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共享模式对产业价值的鲸吞蚕食和超限竞争。
共享模式促使着传媒产业改变对内容产品的思考方式,同时也改变与用户的合作方式。当然,适应变革需要新的管理技巧,尤其是系统整合能力,甚至需要新的基础设施。
市场领导者通常忙于维护自己的既有市场,而不是去开拓新市场,结果就是等新竞争对手到来后自己被挤到一边。
因此,只有真正意识到开放平台所带来的利益远远超过转型过程所遇到的困难,传媒企业才会有动力加快向共享模式的试验、试错、进化和转型的步伐。
也只有运用共享理念释放现有资源的巨大潜能,传媒企业才能够在全新的共享经济浪潮中不被湮没甚至独占鳌头。
转变正在发生,伴随着共享模式对媒介产业造成的颠覆性变革,信息传播民主化的时代大幕已然开启。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