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次60块,突然集体涨价的背后,共享充电宝未来会走向何方?
最近有朋友跟我吐槽用了一次怪兽充电宝花了他60,足够他自己买一个充电宝的价钱。
借一次充电宝60,难道现在共享充电宝高价到如此地步?朋友说,但是没办法,因为临时要用,而用了之后又忘记归还,这种情况我相信在共享充电宝使用人群中并不少见。
但是查看朋友的历史订单也可以发现,就算不是忘记归还,共享充电宝的每小时使用价格也是3元,跟一开始“免费1小时,之后1元/小时,封顶10元/天”这样的标准已经是相去甚远。
根据新华网报道,共享充电宝一元一小时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普遍2元3元,部分高达5元、8元一小时的情况也开始出现。
按理说,在经过快速火热又快速低调的过程中,已经在闷声赚大钱的共享充电宝不应该突然涨价这么多。为什么突然涨价的情况还是发生了?这种正常吗?未来的共享充电宝行会走向何方呢?
一元一小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很难再降下去
在市场教育已经完成的现在,很多人已经放弃自己携带充电宝出门,一是不方便,二是占地方。因此,出门在外手机电量不够时,扫码借个共享充电宝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习惯。共享充电宝随处都能借到,街边小店或者商场都有面包机,比自己随时背个充电宝在身上方便很多,关键是还便宜。
自2016年起步后,共享充电宝三年间已经在商场、写字楼、餐厅、便利店等商业区域实现了大面积覆盖,在许多人印象中,共享充电宝一般每小时只需1元钱,甚至最开始的一小时还是免费使用。因此,最开始使用共享充电宝,我都是只用一个小时就还回去,有时候可以一块钱都不用就充好足够使用的电。
而现在,一元一小时的共享充电宝已经成为过去。对于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问题,消费者们早就议论纷纷,而在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对于该问题也是关注已久。
根据北京日报记者走访多家商场和餐厅、写字楼后发现,充电费用仍然保持在每小时1元钱的机柜已经非常少见,部分机柜甚至出现了每小时4元到5元的定价美团共享充电宝加盟费,街电、来电、怪兽等品牌的共享充电宝的使用费用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每小时2元、半小时1.5元、每24小时封顶30元是最常见的价格。
共享经济模式里,低价的背后是企业通过烧钱实现市场扩张。小电创始人兼CEO唐永波曾公开表示,小电在扩张最快的时期,曾经在一个月里铺了7万到10万台左右的设备、一口气开进20个城市。聚美优品创始人兼CEO陈欧也曾对街电下令,一个月要“烧光”30个亿。
不止在充电宝领域,像是滴滴网约车、摩拜共享单车、美团外卖这些等等,都是靠前期的疯狂补贴跑马圈地抢占市场,靠价格优惠等培养用户消费习惯,教育市场,等到市场格局基本稳定,消费者习惯已经养成,“已经离不开”的时候,经过前期的混乱厮杀,企业才开始考虑盈利的问题,而一般就是“涨价”,补贴减少。
这是互联网最普遍的做法,早期的混战或者铺市场的过程中,不仅价格优惠,甚至还有补贴,这是互联网力量去渗透进传统市场的一个核心竞争力。
但目前来看,这些平台的价格也日渐趋于正常,甚至滴滴、首汽这些网约车平台还曝出了一些大数据杀熟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
很多滴滴用户就曾在网络上吐槽,表示两个人使用滴滴打车软件,从同样的地点出发、同样的目的地,但价格却不同。
3月27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大数据“杀熟”的最新调查结果,其中,有56.92%的被调查者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据前瞻网报道,北京消协针对首汽约车的3次体验调查样本中,其中一次同样时间从地铁长阳站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老用户花费了74.86元,新用户仅需46.94元。
可以说,大数据杀熟是这种共享经济平台目前面临的信任下滑质疑。那么共享充电宝是否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呢?现在共享充电宝领域也趋于平静,2元一个小时的价格或许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趋于正常,共享充电宝的价格会很难再降下去,这不过是一个市场趋于冷静的一个状态。
但是,共享充电宝们突然涨价其实也不仅仅是因为市场趋于正常,背后还是还有多个原因。
涨价的背后,混乱的定价权和分成权急需管控
面对消费者的涨价质疑,很多共享充电宝品牌也倍感委屈——价格不是我们单方面规定的,凭什么所有的职责需要我们来扛?
实际上,共享充电宝的使用价格从未统一。
不同品牌的充电宝使用价格不一样,不同的地点和商家价格也不一样,现在使用价格基本都是共享充电宝代理和商家商量共同定制。
最早的时候,共享充电宝作为一种可以为商家引入客流的手段,入驻商家是免费的。但随着共享充电宝市场上玩家的激增,景区、餐饮店、娱乐休闲场所等客流量大的商家成了各个共享充电宝平台争抢的对象。向商家缴入场费或者直接和商家分成,成为了共享充电宝平台争夺优质商家的通用做法。
按正常的商业逻辑,最终这部分的成本是必然会有一大部分转嫁到用户身上,所以如同这些酒店、KTV等高端场所里的其他商品一般,充电宝的收费价格也比外面贵了一些。
所以,充电宝的价格有差异,其实也是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会让共享充电宝突然涨价的原因,其实还跟这个市场定价权和分成权混乱大有关系。
一方面,哪怕是同一类型的消费场景里,由于渠道都是线下商户的,在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家能依靠放充电宝赚钱之后,商家一定会希望把其线下场景的商业价值最大化,把点位留给出价者最高的平台。
这时候共享充电宝品牌都是非常弱势的一个谈判地位,其没有定价权,而流量越大的商家在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里的议价权也就更高。商家在依靠点位赚钱成瘾后,更不可能轻易把定价权放下来,这就大幅拉高了充电宝品牌的推广运营成本。
另外一方面,内部为了更好地扩大规模,点位数量依旧还是销售员非常重要的考核点,这就放开了分成权,商家要占的分成如果在谈判中需要更多,平台如果要持续健康运营要赚钱,就只能提升价格。
因此,定价权和分成权的混乱,决定了当前共享充电宝突然涨价的情况很难解决,若非是监管部门直接出手或者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平台掌控了更强的谈判权,价格或许才会更为稳定。而这,在短期内更不太可能实现。
继续升温的共享充电宝行业,未来会走向何方?
从2016年至今,共享充电宝并没有像共享单车那样,因为烧钱而消失。街电COO何顺在今年3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头部的玩家基本都是盈利的。
以街电为例,根据聚美优品财报显示,街电去年营收超8亿,营业利润约3700万元。截止2019年上半年,街电累计用户量已达1.07亿,成为为共享充电宝行业累计用户量首个突破亿级别的平台。
今年7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市场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5亿人次左右,街电、小电、怪兽充电、来电占据共享充电行业前四,分别占据28.6%、27%、25.1%、15.6%的市场份额。
现在共享充电宝领域已经形成了“三电一兽”的基本竞争格局。但是,在八月份,美团却再次宣布进入共享充电宝领域。
在这之前,美团曾一度搁浅该项目,现在在盈利能力以及商业模式被验证是可实际操作之后,美团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或许将改变整个行业的态势。市场格局肯定会随之发生变化,但这已经不再适合普通创业者。其它小玩家想要入局,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美团的入局,这对于所有共享充电宝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基于美团在线下庞大商户的资源和快递小哥的资源,美团的加入和更多在产业链和线下商户资源方面具备一定资源的新入局者加入,会让这个行业越发加温。
在此之前,蚂蚁金服还建议街电和小电合并,以此整合资源,提高效率,达到更好的市场占有。因此,美团的入局很大可能会带动阿里系入局,他们双方的战争也将蔓延到共享充电宝这个已经能够规模化赚钱的领域。
届时,或许又会有一场动荡的市场大战,纵然是占据共享充电宝首位的街电,其实也很有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大受影响。
从业务本身特点上面来看,充电宝不同于打车,没有那么高的政策门槛,美团在这方面布局比饿了么更早,其就很有可能会实现巨大的突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阿里想要与其防御竞争,即便无法促成街电小电合并,也是很有可能会收购这样的优质标的,快速进行防御的。
双方的竞争,会带动这个出现并购大事件,也会有更多投资人和公司希望成为被阿里和美团收购的标的,从而给这个行业增温加火。
基于美团和阿里的加入,这个相对已经稳定的格局势必还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共享充电宝已经不是一个新行业,经历三年厮杀的共享充电宝领域拥有了一定的市场基础,真正的市场之战会很快掀起又很快落地,给创业者的布局时间并不多。
所以,对于普通创业者来说,如果没办法快速做起来并且在资本方面有很强的资源,这或许已经不算是一个好机会。
整体来讲美团共享充电宝加盟费,这个“死而复生”的市场,已经没那么多新意。能够重新火热起来,不是在于需求又一次迎来井喷,更多是这个一度备受怀疑的商业模式开始得到成功验证,巨头、商户都想进来分一杯羹,所以才产生了这一次重新复燃的机会。
于消费者而言,共享充电宝使用价格上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平台企业而言,上调价格短期内能够增加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收入,以维持运转,但是如果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跟不上,这一波涨价无异于饮鸩止渴。正如来电科技的创始人袁炳松所言,共享充电宝的市场竞争不是闪电战,而是持久战,拼的是资本、资源、产品运营和用户体验。
如果几次使用共享充电宝的价格足够消费者自己购买一个移动充电宝,或许其吸引力将不再,消费者可能转身走向性价比更高的选择。从刚需到非刚需,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之后,可能“凉凉”也可能是盈利口碑双增长,主要还是看企业商家最终如何选择。
文 |小谦,小谦笔记()创始人,互联网观察员,数十家科技媒体专栏作者,微信请联系net1996,转载请注明版权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