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共享经济正文

加速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尽管我国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社会保障标准仍然存在着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城市居民、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等多层次差别,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领域和行业之间差距甚大。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进一步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社保缴费率,全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财政民生性支出增长面临巨大压力。当前,以共享经济模式,加速推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共享经济方式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化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在不增加公共服务支出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覆盖面。我国主要采取财政资金补贴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目前广义民生性支出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近80%左右,并且每年需要刚性增加,成了财政减税降费的巨大障碍。适度降低财政对事业单位支出的增长速度,全面提高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率,能为大力度减税降费创造一定的财政条件。二是能让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从中心城市向周边扩展,向基层倾斜,改变我国高质量公共服务资源(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体育、金融服务等)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无法下沉局面。三是推动民营经济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最大限度市场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目前,利用共享经济方式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各种尝试。在教育领域有互联网教育和远程教育;在医疗领域有远程医疗和大型诊断设备共享;在科技服务领域有信息、技术、项目共享平台,有专家远程指导,有大科学装备共享机制;在文化领域有自媒体和网络共享文化平台等;在体育领域,有公共体育设施的社会共享模式,有社区和高校体育设施共享机制等;在养老领域有机构养老、政府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资源共享机制;在金融服务领域有互联网金融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这些尝试对于扩大公共服务资源的覆盖面,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以共享经济方式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发展仍然面临以下问题。

个税改革将加速推进 养老房贷等有望抵扣_经济新常态下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_以共享经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以共享经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各级政府和社会只关注每年财政民生性支出增加了多少,不重视评估财政民生性支出的效率,缺乏对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效率的评估方法。对通过共享经济模式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扩大覆盖面,缺乏评估标准。

经济新常态下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_个税改革将加速推进 养老房贷等有望抵扣_以共享经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缺乏顶层制度设计。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各类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相互关系、政府供给和政府购买的商业性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相互关系、点对点供给和共享模式供给的相互关系等,都缺乏明确规范。

第三,缺乏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明确边界。受制于传统思维,各级政府主要秉持公共服务属于公共产品范畴,主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的指导思想。但是在利用共享经济模式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尝试中,设备提供者、技术支持者甚至是内容提供者,基本上都是商业机构,需要创造一定的盈利模式。这就形成了共享服务模式的总体运营者是政府和事业单位,但是分环节的设备、技术和内容提供者又都是商业机构;提供服务的内容既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又需要有一定的收费模式。两者之间的边界很难把握。

经济新常态下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_个税改革将加速推进 养老房贷等有望抵扣_以共享经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各类公共服务共享平台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居民和中小微企业,都必须以掌握居民和中小微企业的信息为基础。但是目前各类共享服务平台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和信息资源,政府信息和商业机构信息不能共享,数据价值缺乏评估和交换机制,造成了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从制度和机制上形成公共服务信息和数据的交换平台和共享机制十分必要。

第五,缺乏规范的监管标准。牌照管理混乱,一些领域需要牌照;另一些领域又不需要,市场进入门槛过低。从事共享服务的机构,行业归属和企业归属不明确,主管机构不明确,如远程教育平台,到底是套用教育机构管理制度,还是互联网企业管理制度;境外教师能否从事境内远程教育,是否需要从教资格证书等以共享经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都缺乏明确规范。服务内容不规范。远程教育能否提供基础教育课程,能否开展校外教学辅导等,都不明确。专家资源在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服务的工作性质不明确,到底是属于商业行为,还是属于职责属性的公共服务性,两者之间该如何界定等。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共享服务平台的争端裁决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

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共享经济模式在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巨大作用,完善顶层设计和制度规范,加大民营经济进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全面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

(作者系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