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看共享发展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重心是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开拓了发展新境界。共享发展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发展,是与平等互为前提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指导共享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马克思主义将平等放在人类社会的具体历史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阶级的、生产力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始终只是反映现存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不可能存在超出历史条件的平等,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试验以失败而告终就是最好的例证。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平等的概念,无论是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所以平等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如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实现平等进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资本主义的“平等”是不彻底的狭隘的,因为在这种平等口号指引下所建立的制度,只是资产阶级而非全体社会成员制定或认可的,这种“形式平等、实质不平等”也必将被更高级更真实的平等所代替。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平等观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平等曾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旗帜,提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市场面前人人平等”。但这都是抽象的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人们财产占有的不平等,在这种背景下,即使社会提供平等的机会也会因财产的门槛而导致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正是资产阶级打着“平等”的旗帜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
比如,资产阶级总是标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才是资本主义法律的首要原则,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法律,是以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为依归的法律制度,仍然属于剥削类型的法律。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实质是将存在于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是以资产阶级的特权代替封建特权,以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代替封建社会的不平等。
再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产阶级这种“市场面前人人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实质是交换平等、劳动力作为商品买卖平等、交换价值平等,是在流通领域表现出的假象,如果进入生产和分配领域,这种平等就会显示出自己的本质,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不断积累与占有生产资料,拥有更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生产权与开发权,由此工人阶级的地位就愈发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形式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畸形现象仍会延续。
共产主义社会是真实平等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形式,按劳分配的基本特征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这是基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做出的选择,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平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现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平等,才可以算是实现了真正的平等。由此可见,实现真正平等的根源在经济领域内,而不应该存在于法律或是原则之中。但经济平等只是平等的基础要求,平等最高层次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共享发展理念的平等意蕴。
共享与平等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恩格斯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社会主义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显然,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显然是人人平等、人人共享,二者是无法割裂的。
一方面,共享发展状态是以平等为前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阐明了平等与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在促进共享发展时必须抓住平等这个关键和要害。抓住平等,就抓住了影响共享发展的症结,找到了促进共享发展的良方,牵住了走向共享发展的“牛鼻子”。只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才能有效促进共享发展。
另一方面,真实的普遍的平等也必然是以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为表征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果的分配状况之后共享经济运用马克思,指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权利等都仅限于资产阶级范围之内,而非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平等观的虚伪性和不彻底性。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为了一部分人、少数人的利益。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运用、坚持和发展。
鉴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共享发展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实现基本权利的完全平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必然会导致其他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因此,基本权利的完全平等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的二次分配中,目的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共享经济运用马克思,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建立全国统一的民生公共品供给平台,让全国各地基本均等、全体人民普遍受惠,尤其要完善对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转移支付机制,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让农民、少数民族、残疾人和困难群众等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共享发展成果,不让任何一个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掉队”,这是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共享的关键。
另一方面,实现非基本权利的比例平等。非基本权利是超出基本需要的权益。非基本权利按照贡献进行比例分配,就是多贡献多得,少贡献少得。马克思指出,只有当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会实现真正的平等。今天的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人均GDP水平、科技教育水平还是生态环境,同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必须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共享发展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发展,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保障社会公平平等的制度体系,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在推进平等、促进效率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性——以平等为视角”L14DKS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思政部主任)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