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行业的发展
共享经济行业的发展
共享经济的发展——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去中介化: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劳动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他们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再中介化:个体服务者虽然脱离商业组织,但为了更广泛的接触需求方,他们接入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平台。
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在前端帮助个体劳动解决办公场地(WeWork模式)、资金(P2P贷款)的问题,在后端帮助他们解决集客的问题。同时,平台的集客效应促使单个的商户可以更好的专注于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比起在欧洲市场Uber和Airbnb的如火如荼,中国市场的共享经济热潮却又显得不那么真实。从O2O到共享经济,在险象丛生的中国市场似乎一切新兴模式都离不开烧钱二字。对“有形资产”的执念成为制约中国共享经济的一道无形之锁,在中国市场,共享经济的热潮从“无形商品”开始。
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多个城市,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共享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并成为新一轮资本蜂拥的“风口”。仅以共享充电宝为例,短短40天时间就获得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介入,融资金额约12亿元人民币。
近期共享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些安全事件引发了更多关于共享经济的讨论、争议甚至质疑、抵触,有人借机呼吁要对共享经济严格监管,还有人喊出了“共享经济已死”的口号。事实上,共享经济对引领创新创业、促进经济增长、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可以说发展共享经济对于中国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共享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过去的10年里,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的共享经济风靡全球,成为数字经济领域最活跃、最抢眼的明星之一。中国共享经济的故事很精彩,在引领创新创业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不仅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突出亮点,也对全球共享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中国共享经济规模大、成长快。共享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5-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重点领域的市场交易额分别为19560亿元、34520亿元和49205亿元。分领域看,以P2P借贷和网络众筹为代表的资金共享2017年交易规模为28264亿元,但所占比例明显缩小。在非金融领域,以劳务分享为主要特征的生活服务领域规模较大,2017年达到13214亿元。作为共享经济最早发端的交通出行、汽车和房屋住宿,2017年实现交易额分别为2010亿元和145亿元。生产能力、知识技能领域的分享已经成功突破瓶颈,2017年交易额分别达到4120亿元和1382亿元。
共享经济领域吸引了大量的风险资本投入。2015-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领域的融资规模分别约为1300亿元、1710亿元和2160亿元。2017年全球规模最大的10笔风险投资中,有5笔投向中国企业。
大型平台企业迅速崛起。2017年全年,滴滴出行平台为全国400多个城市的4.5亿用户,提供了超过74.3亿次的移动出行服务。截至2017年底,共享单车投放量超过2300万辆,注册用户接近4亿人,累计订单量超过115亿单,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的304个城市。以货车运力共享为特征的运满满平台到2018年一季度已经汇聚了全国接近80%的公路干线重卡运力,吸纳了500万司机用户和100万个货主用户。在知识技能共享领域,猪八戒网平台上集聚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万个知识工作者和700万家雇主。“快手”网络直播平台上的注册用户已经有7亿人。作为移动医疗手术预约平台,名医主刀业务已覆盖全国近30个省市,合作专家超过3万余名。
第二,中国共享经济快速发展是有理由的。中国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诸多得天独厚的特殊优势:
——网民优势。目前中国网民规模接近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大规模的网民市场,为大量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也使得许多创新应用一旦出现很快就能达到相当规模。
——后发优势。工业化基础相对薄弱,对新业态、新模式需求强烈。“新常态”下,亟须通过发展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形成新的增长动能。
——政策优势。中国政府对于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明确提出了“审慎包容”的监管原则,为共享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文化优势。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崇尚节俭,对共享经济的理念更易接受。
第三,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共享经济作为新业态、新模式、新理念,是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内在需要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但大趋势不会改变。
未来几年中国共享经济仍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共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到2025年共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攀升到20%左右,未来十年中国共享经济领域有望出现5-10家巨无霸平台型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个人将成为共享经济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一些重点领域的共享蓄势待发。制造业、农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都可能成为共享经济的“下一个风口”。
共享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进程将不断加快。预计未来几年,在产品、空间、资金、知识技能、劳务、生产能力等领域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平台企业。从深度看,共享经济与实体企业的融合将体现在技术融合、产业融合、数据融合、产消融合、虚实融合等诸多层面。共享的基因将越来越多的注入到实体企业的创立、用工、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
生态化扩张将成为越来越多平台企业的战略选择。平台企业利用已经掌握的客户资源、用户数据、技术能力开始多元化增值服务或配套服务。共享经济企业国际化步伐将不断加快。
共享经济对创新创业起到引领作用
熊彼特说创新的本质是要素的重新组合,凯文·凯利说“重混”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共享经济实现的正是资源的大规模网络化智能化配置,其所带来的创新效应远非资本家和单个企业可以比拟。
第一,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从实践发展看,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表现最活跃的领域大都带有共享经济的基因。2016年曾被称作是共享单车的元年、知识付费的元年、网络直播的元年。到了2017年,各类共享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在产品、空间、知识技能、劳务、资金、生产能力六大领域及其细分领域中,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业态诞生,都有大量的共享经济平台上线。从创意设计、营销策划到餐饮住宿、交通出行,从资金、设备到物流、劳务,从美容美甲、医疗保健到知识技能、生产能力,共享经济的触角已延伸到众多领域。分享型平台数量持续上升,一些领域在短短数年里就涌现出数百家企业,并迅速形成一批初具规模、各具特色、有一定竞争力的代表性企业。国外出现的共享经济模式绝大多数在中国都能看到,属于中国的原创性共享经济模式也开始大量涌现。
第二,一批独角兽企业茁壮成长。共享经济领域开始出现一批“独角兽”企业。CB Insights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球独角兽企业共有224家,其中中国企业达到60家,占总数的26.8%。具有典型共享经济属性的中国企业31家,占中国独角兽企业总数的51.7%。2017年新进入该榜单的中国企业有17家:今日头条、联影中国、快手、摩拜单车、ofo小黄车、斗鱼、拼多多、VIPKID、小红书、团贷网、网易云音乐、猿辅导、一下科技(秒拍)、iTutorGroup、沪江网、小猪短租、51信用卡等。共享企业成长速度之快也出人意料,新美大和今日头条在5年里成为估值过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滴滴出行和陆金所仅用了3年,而ofo小黄车和摩拜单车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只用了1年多时间。
第三,众创空间快速成长。到2017年底,经科技部认定和备案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有1976家。如果加上地方科技部门认定的,全国众创空间总计有5000多家。这些众创空间本身就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模式,在这些众创空间里的创业项目,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共享经济模式创新。
第四,就业方式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共享经济的快速成长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创造了庞大的灵活就业机会,人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技能、时间及其他资源,参与分享活动共享经济属于什么行业,以自雇型劳动者身份灵活就业。在最近的几年里,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都在1300万以上,共享经济发挥了就业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调研和测算数据表明,共享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明显高于传统产业部门。2017年共享经济平台员工数约为716万人共享经济属于什么行业,比上年增加131万人,几乎占到当年城市新增就业人口总数的10%。也就是说,2017年每10个新增就业岗位中就有1个是共享经济企业直接创造的。此外,2017年共享经济中的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700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0万人。
第五,带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2017年制造业产能共享市场交易额约为4120亿元,较上年增长25%,平台上提供服务的企业数超过20万家,未来将会成为共享经济的主战场。
共享农业正在探索中,有望为城乡融合发展闯出一条新路。近年来围绕土地、房屋、农产品(000061,股吧)、农业机械、农村劳动力、农业科技等涉农资源的共享经济模式探索骤然加快,出现了共享田园、共享农庄、定制化农业、共享民宿等一大批创新平台。
第六,更多的创新效应逐步显现。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LBS)、近场通信、移动支付、现代物流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共享经济发展中的表现非常出色。
信息技术与产业技术的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