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共享经济正文

旅游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与发展对策

内容摘要:旅游活动的生活体验性、出游方式的散客家庭化、主导产品的休闲化、需求的季节波动性、资源产权的公共性促使旅游业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旅游地居民通过社会化网络平台,常态化地将自身拥有且处于闲置状态的非经营性设施、技能、时间等资源的使用权暂时性转移给旅游者,以获得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旅游共享经济具有依托资源的社会性、网络平台的依赖性、闲置产能的流动性、消费活动的社交性、边际成本的趋零性等特征,将对丰富旅游服务供给方式、推进发展方式转型、创新社区参与模式、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影响。其健康发展需要信用体系、政策法规、信息技术保障,需要加强理念宣传、基础研究、企业主体培育和信用体系建设。

关键词:共享经济 旅游业 使用权 供给侧改革 保障

引言

2015年6月,凯文・凯利(Kevin Kelly)就“关注未来20年商业趋势与中国机遇”主题进行演讲时指出,分享、互动、流动和认知是未来商业发展的四大趋势,分享经济将成为中国长期、重要的新经济引擎之一。同年12月,出席首届“共享经济与休闲未来”高峰论坛的代表认为,在共享经济模式日益渗透的当下,旅游业正迎来一场新的革命。可以预见,作为旅游业“互联网+”和创新驱动战略、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体现,旅游共享经济将得到迅速发展。

旅游共享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共享经济的含义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最早见于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1978年的论文当时被称“合作式消费”。2010 年,英国学者雷切尔・布茨曼指出“合作式消费”将给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影响,美国《时代》杂志将其列为未来影响世界的十大理念之一。

根据哈佛大学教授南希・科恩的观点,共享经济是指个体间直接交换商品与服务的系统(褚国飞,2014)。Benita Matofska则指出,分享经济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分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杨书培,2015)。还有专家认为,“共享经济”是以社交网络为纽带,在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消费经济模式(文史哲等,2013)。当前学术界和业界比较认同的定义为:共享经济是指通过建立个体间直接交换商品与服务的系统平台,形成分享人力和物力资源的社会经济体系(益言,2005)。概括起来,共享经济理论的核心要点包括:第一,强调使用权旅游业共享经济,淡化拥有权。第二,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边际模糊,产销者(Prosumer)出现。第三,从过去的商业机构向个人提供服务,转向更多的C端向C端提供服务。第四,共享平台提供信息认证、撮合、交易、评价等功能,不提供商品或服务本身。第五,组织的结构和雇佣关系发生变化,更多以“商业伙伴”形式出现。

(二)共享经济与旅游产业的契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魏小安在“共享经济与休闲未来”论坛演讲中表示,共享经济和休闲生活有天然契合,共享经济应首先在休闲领域开始发展。在国外,最著名的三家分享经济龙头企业中就有两家与旅游业密切相关,即:提供预订租赁用车服务的Uber、提供家庭旅店服务的Airbnb。归纳起来,共享经济与旅游产业的契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旅游活动的生活体验性。旅游是游客在异地的、短暂的、殊异生活体验,是一种对旅游地社区居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感受。共享经济强调整合利用当地居民的闲置资源,可以更好地满足现阶段游客的深度体验当地生活和与社区居民互动的需要。Airbnb提供的家庭旅游短租服务(如民宿)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旧金山推出的“Surprise”可以让游客像当地人一样生活。

旅游业共享经济_共享经济 共享通讯_共享经济时代

第二,出游方式的散客家庭化。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家庭汽车的普及、游客消费经验日益丰富和对个性化的追求,旅游出行方式从团队化向家庭化、散客化方向发展。共享经济模式下整合当地家庭闲置资源提供的非标准住宿、租赁用车或长途自驾拼车、私人导游服务更加适合追求个性的散客或强调温馨氛围的家庭旅游群体。

第三,旅游主导产品的休闲化。目前旅游产品正在从大众观光主导向休闲度假、特种专项、观光体验型并重转变,休闲产品更加注重对非传统旅游资源的利用、强调社会支持性环境的建设、突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共享经济着眼于处于闲置状态的社会资源的再利用,有利于拓展资源的边界、丰富产品的供给、推动产品的创新。

第四旅游业共享经济,旅游需求的季节波动性。旅游活动的季节性相对比较明显,企业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在旺季供不应求、淡季则严重过剩,是长期困扰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共享经济通过对闲置资源的整合利用,实际上创造了旅游接待服务的弹性供给方式,有利于应对旅游需求的波动性带来的经营管理问题。

第五,旅游资源产权的公共性。在产权属性上,绝大多数旅游资源是全民所有,这决定了相应的旅游产品的公共性或准公共性。从现代旅游业诞生起,游客就是采用与其他游客分享(共享)风景和接待服务设施完成旅游活动的。这使游客具备了共享消费的意识,更容易接受共享经济模式提供的旅游产品。

(三)旅游共享经济的内涵

旅游共享经济是旅游业贯彻共享经济理念、践行共享经济模式的产物,是指旅游地居民或组织通过社会化网络平台,常态化地将自身拥有且处于闲置状态的非经营性设施、技能、时间等资源的使用权暂时性转移给旅游者,以获得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的经济模式。

要全面准确理解旅游共享经济的概念,以下要点是不可或缺的:第一,共享的对象必须是旅游地社区居民或其他组织自身拥有且处于闲置状态的非经营性资源,旅游企业建设或购置的星级饭店、旅游车船、餐厅不属于这一范畴。第二,共享的渠道是借助社会化网络平台,这意味着游客要通过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查找相关信息并提前预订,旅游地居民或某些组织负责人直接招徕游客使用自身闲置资源的行为也不属于旅游共享经济的范畴。第三,共享的方式是将使用权暂时性转移给旅游者,不涉及资源的所有权交易,这将产权式酒店排除在外。第四,共享的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也包括更好地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季节性需求。第五,共享的频度是常态化,共享性供给和消费行为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方能实现规模效应。 (四)旅游共享经济的特征

与传统的旅游经济模式相比,旅游共享经济具有以下方面的不同之处:

第一,依托资源的社会性。旅游共享经济依托的是旅游地居民手中的非经营性闲置资源,而不是像星级酒店那样为了提供旅游接待服务而存在的“专业资源”。共享资源的来源十分广泛,空间上较为分散,形态上异常多样,质量上差别较大。这可以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和供给效率,同时造成产品的非标准化特征,有利于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也给服务标准制定、质量监管和安全保障带来困难。

旅游业共享经济_共享经济 共享通讯_共享经济时代

第二,网络平台的依赖性。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通过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平台架起桥梁、沟通信息、实现交易。共享平台不仅是分散的闲置资源的整合平台,也是新型的资源配置系统,提供了供给方与需求方的互相评价机制、动态定价机制,打破了劳动者对商业组织的依附,使他们可以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或产品。这一特征将促进旅游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旅游”的市场形态,催生新型的在线旅游服务企业。

第三,闲置产能的流动性。旅游分享经济的核心理念是“但为所用,不为所有”,本质上是以“使用权”代替“拥有权”,简而言之就是“使用但不拥有”、“分享替代私有”。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短租或暂借等共享方式来使用物品。

第四,消费活动的社交性。旅游共享经济使游客借助共享平台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其他游客给予的评分和评论甚至进行交流,并与提供闲置资源的旅游地居民直接接触,就某些问题和环节进行互动,形成所谓“个人对个人”(P2P)交易。这增加了旅游消费活动的社交性,体现了个体间分享、互助、交流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建立新型的主客关系,实现和谐旅游的发展目标。

第五,边际成本的趋零性。在共享经济模式中,共享平台利用人们的闲置资源向游客提供接待服务,使旅游服务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这种情形将随着通信网络、可再生能源互联网、自动化物流、交通运输网络的连接而更加明显。就像杰里米・里夫金(2015)指出的那样,在未来的时代,每个人都会变成产消者,可以更直接地在物联网上生产并相互分享能源和实物,这种方式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近乎免费。这将使得旅游地尤其是休闲型旅游地的开发能够以轻资产模式进行,有效降低经济风险。

旅游共享经济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一)旅游者对个性化真实性体验的追求

旅游就是求新求异的活动,新旅游者更加追求个性化的感受,重视社交体验,喜欢更加真实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睡别人的沙发、搭车旅行之类的旅行方式应运而生并受到年轻游客的喜爱。共享型旅游产品提供了让游客与旅游地社区居民全面接触、深入交流的机会,为游客了解和接受非标准化接待服务架起了桥梁,可以更好地满足游客从“前台”进入“后台”、接受更多信息、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摆脱各类旅游指南的“约束”、进行深度体验的需求。

(二)人们对占有意识和产权观念的变化

“占有”与“存在”历来是人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大命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独占意识开始受到冲击,共享理念逐渐得到强化。在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交换信息这一行为本身获得快乐,而不是在占有信息这一点上陷入自我满足。在第四消费时代,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从私有主义到共享意识的转变。这种利他主义意识,或者说是社会意识的增强,促进了“随时使用,何必拥有”、“所有权不再重要,使用权才最重要”等新兴消费理念的产生,为旅游共享经济奠定了思想基础。

旅游业共享经济_共享经济 共享通讯_共享经济时代

(三)产能过剩和资源闲置现象亟需得到解决

在经济高速增长中,某些行业产能过剩现象较为突出。在消费领域,受传统观念、广告营销、社会时尚、网络购物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居民采取了“过度消费”的理念,购置大量超出自身需要的物品,造成资源的闲置。产能过剩导致供大于求,资源的闲置就是浪费。这一问题的解决固然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但旅游地居民闲置的生活类资源尤其是住房、汽车、服务技能等可以通过共享平台推介给外来游客,以提高利用率、实现价值最大化。在这方面,途家网对于解决旅游地别墅闲置、提高旅游地产利用率和投资收益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四)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蓬勃发展。在国内,“互联网+”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服务业被列为加快发展的产业,推动了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加快了第四代移动通信服务的部署。这不仅极大丰富了用户的体验,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培养了人们的共享习惯,还为闲置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撑。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更倾向于利用社交工具传播和分享信息,为旅游共享经济奠定了市场基础。

(五)经济压力下人们寻求开源节流的新途径

2007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并于第二年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压力加大,对城乡居民的购买力带来一定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原有工作产生的收入之外,开始寻求开源节流的方法。加之国家对大众创业的鼓励和共享经济进入门槛较低,不少人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同时,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游客对共享型旅游产品表示出较为强烈的兴趣。Airbnb和途家的蓬勃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

旅游共享经济的运行机制

(一)旅游共享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旅游共享经济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方能运行,即:

共享经济 共享通讯_共享经济时代_旅游业共享经济

需求方即旅游者,以采用散客(背包客)出行方式的年轻游客居多,深度体验型、思考型游客也倾向于选择共享型旅游产品。他们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产品或服务,同时获得个性化的深度旅游体验。 供给方即旅游地社区居民,拥有住房、汽车、技能、时间等闲置资源;也包括拥有闲置资源的其他各类组织的代理人,以及旅游领域业余从业人员。他们的诉求在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有的还追求受尊重需求的满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共享平台即以资源整合为核心功能的互联网企业,提供供需方信息认证、撮合、评价、交易、客户服务,如整合了解当地人文风情的海外华人为出境自由行用户提供地接导游服务的“丸子地球”、整合海外旅游达人进行旅游线路规划的“世界邦旅行网”、整合海外旅游包车资源的“皇包车”。它们利用移动设备、支付、LBS、动态算法与定价、双方互评体系等技术手段有效地将需求方和供给方进行最优匹配,使得供给与需求方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进行交易。共享平台的盈利方式是通过撮合交易获得佣金。

(二)旅游共享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旅游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信用体系、政策法规、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保障。

一是信用体系。Airbnb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rian Chesk指出,共享经济的核心是信任。加之旅游是发生在异地的暂时性综合消费活动,旅游共享经济更依赖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可以将旅游共享经济中的不安全因素最大限度地排除在外,此外,用户违约违规失信行为也能为评估个人信用级别提供重要依据。在美国,分享经济服务商借助比较完善的信用系统和强大的背景调查系统对所有使用者进行调查和筛选,能够成功把那些有不良记录的人筛选出局。

二是政策法规。作为一种颠覆性创新,共享经济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互联网经济大潮中,旅游共享经济会对传统的旅游产品供给模式造成一定冲击,就像“滴滴打车”对出租车行业的影响一样。同时,旅游共享经济还会产生非正式就业、税收征稽、安全监管、信息统计、公共管理等问题。虽然共享经济已被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但有关共享经济的政策、法律、规范、标准尚停留在空白状态。例如,严格说来,目前国内市场出现的短期住宿类共享型旅游产品就不符合《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三是现代科技。旅游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健康发展也有赖于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共享经济在陌生的个体之间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物品租赁和交换的特性,要求互联网、物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LBS)、网络匿名认证与追踪技术、动态算法与定价技术、网上评分系统、第三方支付等信息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例如,为了保证双方权益,“叫地主”旅游共享平台就综合运用了以下技术:身份认证、网络预订和私信沟通、评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担保交易、商业保险等。

推进旅游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旅游共享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显示出广阔的发展空间。诚然,共享经济并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旅游生产方式,在短时间内它将与原来的旅游服务供给方式并存,成为旅游接待服务企业的重要补充,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为了推进旅游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现阶段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旅游业共享经济_共享经济 共享通讯_共享经济时代

加强对共享消费理念和共享经济价值的宣传。旅游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是一种“创造性破坏”,代表着新时期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丰富旅游服务供给方式、促进业态创新,有利于加快旅游发展方式转型、促进产品升级,有利于优化旅游社区参与方式、重塑主客关系,有利于更新旅游环境保护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旅游产业创新的重要表现,应该予以肯定和支持(李庆雷等,2016)。通过网络、手机、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共享经济,倡导共享消费理念,让社会公众知晓旅游共享经济的价值和意义,为发展旅游共享经济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强化对旅游共享经济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全面加强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核心技术、监管方式、政策需求、法律规制、风险防控、安全保障、典型案例等方面的研究,方能为政府制定科学决策、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充足的依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等机构应充分关注旅游共享经济,加强旅游共享经济理论和实践形态的研究,回应方兴未艾的旅游共享经济实践,指导旅游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

鼓励打造本土化的旅游共享经济平台。目前,旅游服务共享的需求和供给都是存在的,但需要更多本土化的共享平台将其连接起来,打通“需求―产品―交易―服务―分享”整个旅行闭环。美国共享经济的兴起得益于Zipcar、Uber、Airbnb等平台型企业,是它们揭开了共享经济的序幕,并给更多企业提供了启发。国内已经出现丸子地球、鲜旅客、哈达旅行、滴滴快的、途家网、小猪短租、会小二等平台企业,但与实际供给和需求相比,还有很大潜力,在质量上仍需要提升。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建设本土化的旅游共享经济平台,培育市场主体,并加强行业自律。

积极稳妥地推进旅游共享经济试点建设。选择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信用环境优良的旅游城镇或其他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积极稳妥地推进旅游共享经济试点工作,积累可复制的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和企业。鼓励试点旅游城镇或其他类型旅游目的地整合住宿、车船等各类闲置资源以及旅游领域业余从业人员,扶持旅游共享经济企业主体,营造有利于旅游共享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鼓励分享住宿、交通、公共文化休闲场所和卫生设施,并促进当地政府更有效地为旅游者提供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褚国飞.“共享经济”或颠覆传统消费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8-25

2.杨书培.中国分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及可持续发展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5(13)

3.文史哲,许剑铭.“共享经济”:消费领域新革命[N].经济参考报,2013-7-4

4.益言.共享经济发展简介[J].金融会计,2005(12)

5.杰里米・里夫金.走向物联网和共享经济[J].企业研究,2015(2)

6.(日)三浦展著.马奈译.第四消费时代[M].东方出版社,2014

7.李庆雷,杨亚南.共享经济理念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N].中国旅游报,2016-3-2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