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与商业逻辑
别忙陶醉3到4,先说说0到1该怎么走?
《商业计划书》里,少不了企业灿烂愿景的描绘,经常有意无意“遗漏”的,则是达成这美妙未来的具体步骤。面对不少意气风发的早期创业者,我经常忍不住要打断他们指点江山的热情和挥斥方遒的憧憬:“先别忙陶醉3到4、4到5的世界,先说说0到1、1到2,你准备怎么走?”
就说撮合交易平台,商业模式其实大同小异:海量的供方和海量的需方,匹配交易,聚集流量,然后“羊毛出在狗身上”——吸引来对“羊群”感兴趣的“狗”们。
确实“理想很丰满”。问题是:先有“海量的”需方,还是先有“海量的”供方?在没有海量需方的情况下,如何获取海量的供方?反之亦然,在没有海量供方的情况下,如何获取海量的需方?很多“理想者”常常是两边互为因果——互联网时代,如果上了你的平台却并没有马上获得期望的匹配,多数情况下,这个客户你也就永远地失去了;如果供需两边同时开战,你一初创期的小公司,何来充足的“弹药”资源?“用募集的资金去砸”,这又是很多“理想者”常常的想当然——投资人凭什么要给你大把的钱,让你去轰炸?
选定供需的某一方先行入手。那么商业模式逻辑图,逻辑起点是什么?“单边突进”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在不能拿另一边“讲故事”的前提下,如何迅速聚集起一定数量的供方或需方,进而拉动另一边相应的需方或供方?被拉动起来需方或供方,如何反作用于作用的供方或需方,进而形成相互推动的飞轮,加速双边“海量”的富集?……
这就是“商业逻辑”。有什么样的商业逻辑,就有什么样的商业步骤,跳过了,所谓的“商业模式”,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果说“地派”的关键,是不断“发现即时的市场机会”之“持续发展的挑战”,“天派”的关键,就是“寻求切实的战略落地”之“胚胎孕育的痛苦”。
比如说“平台”,到底是类交易所的“撮合交易平台”,还是类苹果手机的“与客户交互的界面”,抑或是类弹药库的“基础设施底盘”?样子长得似乎都差不多,但服务对象及箭头指向,则有微妙不同:“撮合交易平台”是通过“双向拍卖”,让供需双方通过“平台”寻求合适的交易,关键是“公开,公平,公正”;“与客户交互的界面”是通过“管家服务”,让需方透过“平台”获得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关键是“独特的呈现方式”;“基础设施底盘”是通过“中台赋能”,让小b们路由“平台”获得更好地服务“自带流量”的十八般武艺,关键是“产业赋能能力”——逻辑起点“差若毫厘”,最终的模式业态“谬以千里”。
再比如,电灯并不是爱迪生发明的,因为解决了电表计费的科技实际应用问题,成就了爱迪生“点亮世界”的美誉;炸药并不是诺贝尔发明的,因为解决了炸药引爆的科技实际应用难题,成就了诺贝尔“炸药之王”的美誉;甚至我们熟悉的“系统”图形用户界面,也并不是微软公司的发明,因为商业化的成功商业模式逻辑图,成就了比尔·盖茨“世界首富”的地位……
这就是往往被轻描淡写的关键的“从1到2”。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