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一地鸡毛的共享单车,从来都不是共享经济
2016年开始,有一个新潮的词汇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叫做“共享经济”,人们正式认知这一经济概念是因为“共享单车”的兴起,随后借着这股热乎劲,市场上出现了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汽车,甚至共享纸巾、共享小板凳等一系列的物品。
其实这些从来都不属于共享经济的范畴。
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两位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于1978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根据阐述,共享经济是指第三方创立的科技平台,为个体提供闲置物品交换,分享知识经验或企业项目资金筹集的一种经济模式。
显而易见,所谓的共享单车并不符合这一经济模式的特征。
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是提供营运商将单车投放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有需求的使用者通过支付一定费用,获得单车在一定时间段内的使用权。
确实,共享单车有科技平台,有闲置物品,也向社会不定向群体提供需求满足,但是它的平台方和物品提供者属于同一人,这就是明显的区别。
那么,它属于什么呢?细心的朋友很容易看出,这是一种租赁行为。
没错,这就是单车租赁。只不过它建立了一个平台,取代了人们印象中的租赁店铺,将产品排放到大街小巷,人们获得租赁的方式变得更加方便而已。
不得不说,这是一箭四雕的租赁营运举措。
第一,将商品放置于公共场所,省去了租赁店铺的场地费;
第二,产品便是广告,到处都是露天广告,到处都可以品牌宣传;
第三,迎合了绿色出行,健康生活的潮流概念;
第四,制造出一种万众皆宜,而且又颇受欢迎的消费模式。没有“共享单车”的时候,骑自行车的人被认为是屌丝的象征,共享单车刚出现那会,便成了时尚的弄潮儿。
说白了,概念营销很重要。
但终归只是一种租赁的经济行为,它也应该符合传统经济的一切特征:比如供求关系,比如产品时效性,比如市场竞争,比如营运成本,比如直接向消费者收取报酬等等。
当然,这一加入时代特征的租赁行为还另外承担了它应有的独特风险:消费者的素质。因为没有监管,无需为损坏付出代价,甚至只要将锁翘掉,搬回家里便成为私人物品。
于是乎,一哄而上的共享单车迅速形成了产能过剩,人们对共享单车的热度渐渐消退,超高的报废率让营运成本直线上升。
结果,狂欢过后,只剩下一地的鸡毛:不断地有营运商倒闭,陆续出现共享单车的“坟场”。就连邻居老大爷看了都直叹息:浪费东西,糟蹋资源。
真正的共享经济不是没有,比如P2P平台、比如叫车服务平台、比如知识共享平台,比如二手物品交易平台等等。
共享经济的本意是为了物尽其用,为了资源的节约,为了使用者能够以较低成本满足需求。正经的共享经济不但应该提倡,而且可以推广,有些东西的共享确实不失为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比如设备共享,减去了企业的成本。举个例子:一个工业园内共享经济一,几乎每个企业都需要叉车,然而并不时时刻刻在使用,较不如搞个平台,叉车不使用的时候放到平台上出租,那些需要使用的支付租金,这样既可以不用准备太多叉车,又可以出租空闲叉车收入些许成本,多好。
比如数据共享,提高了营销的效率。只要涉及营销,便需要市场数据分析,但是收集数据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在收集某种需要数据的同时,往往有附带数据的呈现。对于这些附带数据,或许对于某些企业没用,但是对于其他企业有用。举个例子,比如大型电商平台,他们很清楚的知道内衣的销售数据,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非常必要的,较不如分享给平台上的销售商或者生产商,这些人绝对如获至宝。
这才是共享经济应该有的样子,而不是以浪费资源为代价,来去匆匆地搏一搏,满心只想着上市圈钱或被大鳄收购,抱着赚够走人的心理,不管留下的满地鸡毛共享经济一,漫空横飞。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