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共享经济体系
全球视野下的共享经济体系
Uber最近在大规模挖角Google地图专家,而中信将发布与Uber相关的理财产品。Uber激发的想象空间仍在继续。
当下,很多观察把这个魅力型闯入者归进“共享经济”的范畴,而“共享经济”这个术语其实在2000年就出现了,再往前追溯,1978年就有与之密切相关的表述。“共享经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商业模态呢?
协作式践行
共享经济源自于一种认知:如果每个人都按自己的兴趣来过日子,那么资源很快会因为物欲而枯竭。于是,在人口激增、资源枯竭的背景下,共享经济应运而生,它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商业结构。
2002年,哈佛法学院教授Yochai Benkler提出Commons-based Peer Production的概念来表达其社会化生产思想。在他看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社会化生产,可以解决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之后Benkler将这个概念阐述为共享商品。
共享经济的父系概念是“协作消费”,协作消费由Marcus Felson 和Joe L. Spaeth在1978年炮制出来,他们从行动惯例角度介入,系统阐述一种镶嵌在社群结构中的协作消费方法。现在,Ray Algar比较多的使用这个术语,Ray Algar是英国的一位管理咨询师,他在2007年撰写《协作消费》一文,相对完整的表述了这一思想。
协作消费之于共享经济的注解,揭示出共享背后的意味,即共享的理念要由协作的方式来实践。同时,对共享经济的字源踪迹考察,不足以全面显示其实践内涵:
2011年,《时代周刊》将“协作消费”列入改变世界的十大观念之一;
2015年英政府财政预算案显示:英国要致力于将大不列颠建设成为一个全球最适于创业、投资和发展的地方,为实现这一经济目标,英政府将制定系列政策以激发本土共享经济的潜能。
如何以协作方式来实践共享理念呢?从eBay、社会借贷、P2P旅游以及车辆共享等案例中可以发现:在共享协作的运行机制中,人们不再强调所有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建立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配交易上,而是由参与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入口,以径直对接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分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全球化进程,共享协作模式得以在线上市场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初步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
1 私有产品或服务的共享
通过P2P市场,私有产品或服务得以共享,或者转租。
2 废品的再分配利用
废品的再分配利用指的是二手货的流通和利用,通俗来讲,就是把某些二手货从不再需要它们的人那里送到需要它们的人手上。
一般情况下,人们通过回收、修复、报废等方式来处理废旧物品,这样容易导致仍然有利用价值的物品的大量浪费,当然,这样的浪费一方面也是由于相关需求信息没有形成流通的缘故。解决这一问题就形成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线上市场:像Freecycle和Kashless,商品是免费的;像,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而eBay、craigslist、uSell,商品是用来出售的;像Copious、Vestiaire Collective、BuyMyWardrobe和Grand Circle等等,则是更加专业、细分的二手货市场。
3 共享协作的经济生活
这种类型基于人们相同的需求或者趣味,大家通过共享、交换无形资产,比如时间、空间、技能和金钱等等,彼此满足,催生共享协作的经济生活,比如,移动技术支持构建了基于地理位置的平台,具体如GPS,能够实现了未知的实时共享。
多维度面相
需要改变一个印象,Uber、Airbnb不代表共享经济的全部面相。在两者之前已经有不少全球性机构在践行共享理念,最为著名的应该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维基百科,由此衍生的维基经济也是风靡一时,另外一些盈利或非盈利机构,在理念传播和平台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全球性的影响力。
比如Shareable,是全球首家共享经济线上杂志,致力于共享转型,何谓共享转型?它是源自草根崛起的一条运动路线,志在摆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些挑战让高高在上的“老”组织,一败涂地。
OuiShare,2012年在法国成立,之后陆续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建立了协同机构,致力于创建全球协作者网络。
Echo(Economy of Hours)是一家英国的非盈利组织,从事地方项目与国际网络的对接工作,聚合供需资源,通过B2B商业模式为“时间银行”提供长期的可持续性。Echo的目标是消除普通人与专家之间的区分,它推出了非营利性的、基于企业间的、以时间银行开展业务的合法模式,最终形成不需要货币交通的综合性市场。
共享经济外延广泛,形式多元,包括盈利和非盈利、贸易和协作等诸多形式,通过提供广泛多样的商品、服务和技能入口,通过“去所有化”,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供需的有效连接,实现共享共赢。共享经济内涵丰富,除了协作之外,信任和盈余是共享得以持续的必要条件。
1 信任
共享经济基于用户意愿,但同时要想形成交易,用户必须值得信赖。于是不少践行共享经济的组织很大一部分工作,便是建设和巩固其社区会员间(包括生产商、供应商、顾客或者其他相关方)的信任关系。
2 盈余
一个经典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盈余:一辆车被使用的时间占8%,而92%的时间这辆车是被闲置的,这个闲置是“浪费”,然而这个“浪费”却是有价值的共享经济在全球,于是“分享”这个“浪费”对于发挥其中价值,便是一种有效策略。
Clay Shirky 的《认识盈余》中详尽地分析了这种未被利用的价值,他指出:我们许多人每天都有未被利用的能力,然而通过社会化媒介和信息技术,我们就可以轻易的分享自己的时间、空间、金钱和能力,来满足他人的一些小需求。未被利用的价值意味着产品、服务和技能的盈余能储,这部分盈余能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加以发掘利用。在现实背景下,“众筹平台”和“开放数据”是典型案例:
众筹平台,比如Kickstarter,在意愿认同的基础上,聚集个体资金支持制造商、艺术家、甚至市政性的项目和工程,花自己的钱兑现价值认同和需求满足;
开放数据共享经济在全球,现在许多国家、地方、联邦政府都有“开放数据”项目,比如和伦敦数据商店,通过开放或公开数据、信息,增强创新能力。
驱动力因素
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家Christopher Koopman认为:共享经济让人们可以自由地交通闲置资本,将闲置资本转化为流动性资源。
纽约大学共享经济研究学者Arun Sundararajan 认为:共享经济能够刺激消费、提升生产力、催化个人创新创业,这将对经济增长和福利保障形成积极影响。
其实,共享经济的好处不只这些,还有很多,比如:共享经济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和资源的消耗;有助于建设强关联社区;通过再分配利用物品,可以降低成本;有利于人们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变通,去除“中心化”形成的催眠依赖,废除某些进阶障碍;有助于参与式民主发展;有利于加速提升全球城市的可持续性消费和生产,等等。
共享经济不是一个流行理念,而是顺应第三次浪潮的全球经济趋势,其发生兴起和持续发展有三大驱动力支持:
1 使能技术的主流带动
一大波“使能技术”已经成为主流,个人和组织很容易通过网络直接交互,这些技术包含“开放数据”,包含无处不在且成本低廉的手机,包含形式多样、功能细分的大量的社会化媒介,这些技术大大地降低了共享商业组织间的摩擦和冲突。
2 自然资源的持续压力
全球人口增长给自然资源带来持续性压力,引起成本和市场的波动,这对传统制造业冲击巨大。在这种语境下,循环经济赢得了众多全球性机构的认同,然而,实现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将依赖于经济主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比如共享数据的采集,需要越来越多协同合作和越来越有效的传播。
3 财政投入的大幅提升
据福布斯预计,全球共享经济的财政投入将超过2013年的35亿美元,增幅将超过25%。
可能性未来
《哈佛商业评论》有作者指出“共享经济”是用词不当,认为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入口经济”,原因在于,当“共享”通过市场媒介实现,当公司关联的顾客彼此不相识,那么根本就无法“共享”。而在这样的模态下,顾客为他人提供的只是商品或服务的入口。
这个评论指出了共享经济模态的要素,即“入口”,然而提供入口正是提供一种共享的可能性,不相识的顾客,因为入口的开放是可能相识的。而事实上,“共享经济”这个词更多意味着一种可能性的场景,或者可能性的未来。
于是,从“共享经济”在以下诸领域的应用中,我们可能预感到晚近的未来:
举报/反馈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找聊天搭子平台,里面有找饭搭子、找对象、找陪伴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