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共享经济正文

与其说投资者多么看好共享单车的前景,倒不如说他们认为摩拜和ofo会像"滴滴"一样经历多轮市值增长。按照共享单车1%的渗透率,客单价1元计,2015年市场规模为17亿元,2016年估计在20亿元左右。2018年,增长过后,整个市场规模会达到200亿元。当然,这与"滴滴"所代表的千亿级网约车市场相比还有差距

刚刚过去的2016年,移动互联网与创新创业继续激活经济新元素。

在二者的交汇地带,共享单车横空出世,受到热捧,如摩拜单车、ofo单车等风头一时无两,大有几年前“滴滴”、“快的”的火爆势头。可以说,2016可以被定义为“共享单车”元年。

“元年”,就意味着对未来的迷茫,扩张、盈利、输赢,一切充满未知。在带给人们方便与快捷,打通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同时,共享单车更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如何在极速扩张中有序规范、如何降低风险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十年难遇”?

若要追溯共享单车萌芽,那应该是在2015年。一边是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另一边是ofo创立者戴威。前者产生做共享单车的想法是在2014年底,并于2015年1月开始推进这件事情共享单车经济实惠的特点,直到2016年春天单车才在上海街头出现;而后者,在经历了骑游项目的创业失败后,最终在2015年5月转型共享单车,并在当年9月份于北大上线。

二者不同的是,摩拜兴于城市、ofo始于校园。此外,摩拜走向街头前,ofo已经在全国接近20座城市的100多家校园中落地生根。

2016年8月中旬,摩拜进京。在五道口、在中关村,小橙车迅速占领街道两边的停车位。10月中旬,ofo也最终走向城市街头。

街头巷尾,共享单车企业争夺的是每一位可见的用户,并想方设法满足其各色需求,因为这能帮助每一辆单车创造使用几率及支付次数,更高的频次意味着更快收回单车成本。

一位从事该行业的人士表示,“目前像摩拜和ofo都有各自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但也存在重叠。就算一家公司将一家自行车厂的所有产线全部抢下,也会存在企业单独在该自行车生产厂投建生产线的情况,成本大概在60万左右。”

这些共享单车企业依靠着背后的生产线,源源不断往城市的每个角落输送弹药、抢夺用户。在北京多数地铁口,橙黄大战在早晚高峰期每天都能见到。为了抢占有限的停车位,单车调度人员必须先于竞争对手将自家的车摆放在指定地点,因为这意味着使用概率的大大提升。

除了北京,橙黄大战也蔓延到了其他城市。ofo城市战略开启后,迅速在北上广深等地展开布局,而这些城市同样也是摩拜的战场。而在新加坡,两家也已刺刀见红,要在海外市场战个痛快。

宣布要进军海外的还有小米生态链企业“骑记”孵化的“小白单车”,首战东南亚,其次欧洲。国内,他们则选择远离竞争激烈的北上广,从长沙、武汉、珠海等二线城市切入。

而有“野兽骑行”作为后盾的“小蓝单车”目前已经在深圳、广州投车。野兽骑行创始人兼CEO李刚称共享单车为“十年难遇”的机会。

据粗略估计,全国的共享单车总体投放量已经远超50万台,集中在一线二线沿海城市及内陆的成都,包括ofo的校园市场。

同时,针对每一个城市,他们都有各自的投放计划。小蓝单车的策略是根据城市人口数量除以某一个基数来确定;位于杭州的骑呗单车则是依靠此前为杭州公共自行车做扫码驻车业务时积累的大量数据来决定今年要在杭州铺设10万台骑呗单车;位于苏州的Hellobike则是按60到100人一辆车来计算一个城市需要投放的单车数量。

当行业进入成熟期以后,对于系统的复杂性要求会越来越高,以满足精细运营的需求,比如提供分时段的多元化计费策略。

与此同时,共享单车领域“烧钱”在短时间内会成为常态——抢夺用户、留住用户,是其形成规模的关键。“烧钱”数额虽无法与网约车市场相提并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直接与盈利挂钩。

“下一个‘滴滴’”?

尽管共享单车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种种问题,但这并不妨碍它已成资本宠儿,投融资节奏和资金额度都屡创新高。资本同样开始大举跟进,在北京展开正面较量的摩拜与ofo也开始了融资竞赛。

2016年10月,ofo共享单车宣布完成1.3亿美元C轮融资。这是ofo公司2016年获得的第五笔融资,在此之前,ofo已获得过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以及共计2500万元人民币的A轮和A+轮融资。不仅仅是ofo,同一领域的摩拜单车也公布了千万美元级的B轮融资和B+轮融资,摩拜单车还被曝出已完成超过1亿美元C轮融资。摩拜、ofo身后,“优拜单车”“小鸣单车”先后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级别的天使轮融资。

“单车共享领域资本大战又将开始。”北极光董事总经理姜皓天感慨,大量资本纷纷涌入这一市场,映衬出的是在资本寒冬之下,投资方们对于寻找到“下一个“有人说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枯竭了,那是他不了解中国。”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下,中国正悄然进行一场人力资本革命,这将为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滴滴’”的渴求。

几轮融资战的特点是,腾讯方面入局摩拜,而ofo方面则受到滴滴出行、小米及顺为的青睐。某种意义上,资方在选边站队过程中有一定传承,此前“滴滴”的投资人中多数选择了ofo,如天使投资人王刚和经纬中国。也有例外,作为“滴滴”投资方的腾讯,在过去将微信入口给了“滴滴”,但这一次却选择站在摩拜背后。疯狂的资本开始马不停蹄寻找类似项目,而这些项目也都如雨后春笋一般集体冒了出来——数十家共享单车品牌投入到战斗之中。据统计,共享单车领域整体投入资本已经超过30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2016年,资本市场处在巨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投资项目数量缩水,优质项目更是难以寻觅;另一方面,去年投资机构手中积攒了大量热钱——公开报道显示,2016年资本市场的整体募资额是2015年的1.7倍。矛盾的结果是“热钱找不到好出口”。

一位拿到通用投资的汽车分时租赁企业CEO深谙其中的逻辑,“整个创业环境中找不到可以投的领域,此前O2O领域疯狂烧了一把之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用,而钱放在银行每天都是损失。”所以,当共享单车行业火热起来后,所有资本开始竞相角逐,纷纷下注。

“与其说他们多么看好共享单车的前景,倒不如说他们认为摩拜和ofo会像“滴滴”一样经历多轮市值增长,就像‘击鼓传花’,花一定可以传出去。”这位CEO表示,“本质上,这是一场资本的游戏。”当然共享单车经济实惠的特点,未来的接盘者会是谁,没有人能下定论。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城市出行市场规模为8500亿美元,出行总次数为4000亿次。其中两轮出行次数占总出行次数的43%,超过1700亿次。按照共享单车1%的渗透率,客单价1元计,2015市场规模为17亿元,2016年估计在20亿元左右。2018年,增长过后,整个市场规模会达到200亿元。当然,这与“滴滴”所代表的千亿级网约车市场相比还有差距。

当然,观望者也不在少数。

有证券公司业务董事坦言:“这个行业我们没有特别看明白,这可能是更加公益的事情吧。你的核心资产放在马路边,根本不在企业管理之内。风吹雨雪,竞争对手甚至是收破烂的都可能对这个市场造成损害,这种损害企业完全控制不了,我们不相信这个模式能挣钱。”

投资了Hellobike的纪源资本合伙人李宏玮则认为,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时间需要积累,运营能力需要训练。她表示,短时间大量资本和竞争对手进入这一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创业者们措手不及。“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去沉淀,把一些细致的事情做出来,商业模式反而有可能会被做坏。”

从“先锋”到“先烈”?

当共享单车乱停乱放、挤占公共空间和资源,扰乱城市秩序之时,政府便会开始行动(事实上已经开始)。深圳显然是反应最为迅速的那个。

去年12月底,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服务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目的是促进互联网自行车健康发展,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同时规范自行车的停放。

同时,还明确指出:所投放的车辆规模应与全市的车辆承载能力相匹配;收取押金的,须设立押金专用账户,接受第三方监管,保证专款专用;公开收费标准,不得有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摩拜及ofo官方也随即作出回应,将积极与政府各部门沟通和配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高帆表示,从上海的实践来看,政府对摩拜单车以及类似的新模式采取了宽容、鼓励和扶持的态度。政府供给模式的逐渐退出以及市场供给模式的持续进入很可能成为大城市公共自行车领域的基本趋势。

但高帆认为,大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在该领域不可能也不应该“全退到底”或“一退了之”。即使摩拜单车未来占据了大城市公共自行车的主体位置,依然需要政府在其他领域“支撑”,如政府需要从城市规划和规模经济等角度出发,增加并规范摩拜单车的停放范围;消费者在摩拜单车使用中的信用积分增减,需要政府在更大范围内采用并实施奖惩制度;摩拜单车的信息采集和处理,也需要与政府合作并实现信息共享等。

此外,共享单车的确解决了消费者需求的“痛点”,但作为生意,它是否盈利、各路资本涌入后是否像此前的“滴滴”一样开启“烧钱”模式,这些都是大家关心的。

有关专家认为,摩拜单车貌似Uber那样的C2C的分享经济,其实不是。Uber、“滴滴”本身不拥有产品,是单纯的平台,而摩拜是一个制造业企业,他们研发和生产产品,但不销售产品,这种模式在循环经济中叫做“不卖产品卖服务”,也就是产品服务系统(PSS),是分享经济的一种类型。同时,与“滴滴”相比,摩拜单车从推出到现在,没有受到什么争议和阻力。摩拜单车一炮打响后,导致更多效仿者和竞争者进入,如果不能前瞻性考虑,“先发优势”就会成为“先发劣势”,即市场规模扩张太快,技术提升跟不上,太多初创期单车会成为更换困难的重资产,最后从“先锋”成为“先烈”,专家认为,应对措施是规模扩张不能太快,技术更新尽可能快。

硅谷网联合创始人郑超则认为,无论是摩拜,还是ofo,甚至其他参与者,都还面临着三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移动互联场景下的自由取停对人们道德文明的考验;二是共享单车和自用单车比较有哪些值得选择前者的超值体验;三是真共享伪共享的争论,还会在共享单车这个领域继续下去。虽然前路坎坷,但需求巨大,这个微短途出行市场,也许还需要更多的玩法和投入来培育用户习惯和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在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图)金婉霞是上海一名研二学生,只要路程不远,她通常会选择共享单车出行。她认为,用手机就能完成借车、还车、缴费等全过程,不但方便快捷,而且环保实惠。

评论